浅析德育工作在小学的实践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8期   作者:米晓秀
[导读] 在小学课堂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德育作为教人之本
        摘要:在小学课堂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德育作为教人之本,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万万不可忽视。因此,教师如何真正落实德育成为了小学教学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德育工作;小学教学;综合素养
        德育所关注的是个体对德行的理解与实践,这个过程中,由于儿童天真淳朴,可塑性较强,因此一个好的德育教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德育教学的关键便是以细节入手,使其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养成小学生德育规范,这对学生各方面的进步无疑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每一位小学生都想要在学校中收获的,对其未来的人生影响重大。
        一、为何要在小学教育中渗透德育
        小学生因其心智的不成熟,需要有人指导以将其引导至正确的道路上,帮助其养勤俭、守纪、文明、礼貌、孝顺、团结同学、讲究卫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协助其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与基本的法律意识,培养其积极的良好的意志与品格。这些,都需要教育者起到作用,把育人落到实处。德育教学本就不是“假大空”的,这不是仅仅停留着嘴边的,而要落实到人上。德育若不正确落实,其必将导致学生对社会以及他人责任心的缺失。
        二、从细节入手开展德育教学
        “细节的重要,如同丈量,常常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恰似百里之行,伤害往往在于鞋内的一粒沙子。没有完善的教育细节,就没有雄伟的教育大厦。”德育的大厦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这必然是个长期而漫长的工程。细节是一砖一瓦,是长期修葺才能修炼而成的素养。而急于求成的教育者往往不把细节当回事,他们草草了事,对细节不屑一顾,但最终,也只是细节德育的真正魅力被埋没、抛弃,这才是德育教育的天敌。因此,教师的谆谆教导也要从细节入手、循序渐进,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从中捕获德育教育的良机,反复陶冶,慢慢提升品德、造就素养,成为明事理、识大体的人。这些细节可以是升国旗时不交头接耳,可以是吃饭细嚼慢咽,可以是不随意践踏草坪,可以是出操排队整洁有序……点点滴滴的细节凝聚起来,集小善成大德,才能真正汇成对社会有责任心的仁人君子。当然,这种说教不是一两次就能实现的,如果只是停留在口头,那么学生也免不了对所谓的道德素养感到遥不可及。但如果教师能够从身边的小事开始来提醒学生,那么他们无疑更容易接受。比如,当看到路上有小纸屑时,那么教师就可以让旁边的同学捡起来放到垃圾桶里,其他同学看到了这个景象,一定也心领神会,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他们也会这样做了。再比如,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可以嘱咐学生要关照一下其他同学,那么他们自然而然也学会了关心同学。久而久之,这些小细节就成为了一种习惯,成为了他们终身受益的素养。


        三、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以身作则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发育阶段,孩子在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观念时,模仿性是很强的。因此,老师在教育中不只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其个人魅力对学生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积极效果。言传身教的作用不可置否,正因如此,老师更需要从自身做起,注重一言一行,为学生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真正发挥榜样的力量。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若是急功近利,从根本上便损害了学生的成长,损害了教育者的形象,加深了师生间的隔阂,也十分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与实施。因此教师也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崇高的职业理想,这对同学们对老师本人甚至教师这个职业的看法都起到很大的影响,当学生们尊重、爱戴时,他们的言行也会自然而然地向教师靠拢,引导学生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量化考核辅助德育工作
        五花八门的节日活动固然是引导学生体验感悟的好途径,但平常的德育量化考核的有效开展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所拥有的时间与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事事躬亲,因此,学生管理作为中小学教师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很多教师为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管理采取了多种措施和手段,他们设立合理的班纪班规及奖惩制度,充分发挥了小班干部们的管理带头作用,创造和谐民主的氛围,以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不讲卫生扣一分、乱扔垃圾扣两分、协助老师加一分……这些也许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它也毫无疑问地起到了导向作用,它告诉同学们,什么是该做的,什么又是不该做的。这无疑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良好有序的班集体对学生的影响同样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实施民主的管理,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提供一个发挥智慧与特长的机会与条件,例如任命值日班长做好班级日志记录每一天的纪律情况、卫生状况、好人好事以及仍需改正的点,并在每周进行公示,让同学们了解到自己的优缺点,形成自律的意识。让他们在“自治”与“他治”的协调中养成品格,在集体合作与团结一心中领会素养,相信学生一定能在其中收获许多。
        结论:激发学生的责任心,教导他们行为处事的态度和方法,引导其成为健康、守法、有道德的人,离不开教师的努力,更离不开德育工作的深入实践。德育工作从来都不是空口套白狼,而是需要无数教育者脚踏实地,认真教授的。正因如此,祖国的下一代才能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潘玉兰 如何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J]. 吉林教育, 2009(11):166.
        [2]李君.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