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转型背景下,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社会经济组成发生明显的变化,学生的思想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很多不良的观念荼毒着小学生的思想,让小学生的思想认知发生了偏差,乡村德育教学在面对来自各方压力的情况下依然要坚守其教育目标,以德化人,提高乡村小学生的思想认识。
关键词:社会转型;乡村学校;德育;困境出路
引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信息泛滥,很多网络不良思想已经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端正学生的思想观念,加强德育教学已经是教育所需。
一、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乡村学校德育困境
(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随着社会的转型,乡村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明显,教育资源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多数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中,而少量的教育资源分布在乡村中,教育资源直接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开展,乡村教育资源不管是在师资上,还是在教学物质资源上都是相当匮乏的。另一方面,很多学校内部也出现了分化,学校内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寄宿问题、辍学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影响着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教育的分化的不公平的现象随处可见,很多处于劣势的农民工子女无法取得较好的教育资格[1]。
(二)不良文化的冲击
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受到了不良文化的冲击,很多不良文化充斥在乡村校园中,小学生的分辨能力弱,可塑性强,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袭,这加重了德育工作开展的难度,现代不良思想主要是拜金主义、理想主义、不正确的价值观影响着乡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文化带给教育的影响是直接性,是巨大而明显的,要改变德育现状,就要改变文化,清浊清垢,保持校园思想的纯净。
二、开展德育教学的出路
(一)贯彻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理念指导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正确的方向,乡村德育教学工作要贯彻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个人发展和个人需求,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基点,设计德育实践活动,开展德育课程,构建系统的德育课程体系。以人为本的德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道德培养,以德先行,在学生有良好的德育观念的基础上再重视文化课程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为首要工作,乡村学校要转变教学理念,以德为先,重视培育人才。
(二)创新德育课程内容
时代变迁下的德育教学内容应该有所创新,保证德育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德育教学内容应给和时代属性相融合,乡村德育教学的内容就现在的情况来说已经基本的完善,不仅包含了道德思想、法治观念,还包含了心理健康,虽然现代的乡村德育课程内容相对比较完善,但是社会体制改革,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明显的改变,在这些因素的催生下,德育教学内容应该重新得以改变,加入一些时代性的道德教育内容,指导学生正确看待事物发展变迁,可以在德育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些‘网络文化’、‘网络道德’、‘生态发展’等内容,让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变迁,不断更新自身的德育知识。
(三)创新德育教学方法
乡村德育教学目前主要以说教式教学方法为主,课堂效果不明显,学生也没有多大的学习兴趣,所以面对这种现状,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丰富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多角度的提升自己的德育观念,提高自己的认识。由于乡村教学资源的稀缺,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总是会受到外界环境的限制,但是教师要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出路,以现有的教学资源设计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在平常的生活中,让学生参与德育活动,引导学生投身于家务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举办各种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兴趣团体活动,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德育实践观念。此外,教师要注重班级文化的建设,建设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并且建设班级文化时,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建立特色且自立自强的班级文化,注重学生的心灵发展[2]。
(四)德育的主体是学生
乡村德育工作的展开要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的互换,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和认识,在实践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用现代德育教学理念指导德育教学,深化学生的认知。另外,德育工作的展开始以制度和文化为基础的,教师要认识到制度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制度能够起到制约学生言行的作用,文化能够起到逐步熏陶学生认识的作用,所以,在实际的德育教学工作开始前,学校和教师要根据院校和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用以约束学生的言行,大力建设文化,用文化熏陶学生的思想。制度的建立可以从学校的角度上出发,制度要人性化,具有时代性,不可过于呆板严苛,要适当灵活,并且得到学生的思想上的认同;从文化上改变学生的认识,让学生认同正确的文化,从而从文化的角度逐渐提高学生的德育观念。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社会转型背景下,经济、政治、文化都有明显的变化,且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德育教育,要寻找乡村德育工作的出路,就要分析时势,根据时代制定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1]段冬梅.社会转型背景下乡村学校德育的困境与出路[J].教学与管理,2019,09:38-40.
[2]马多秀. 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学校德育的双重使命[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05):12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