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情境教学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路径探索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8期   作者:叶顺富
[导读]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迅速,小学数学的发展也更上一层楼
        摘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迅速,小学数学的发展也更上一层楼。数学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学科,是科学创造的构思来源,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处于社会学习、能力提升的起步阶段,受到自身认知水平、思维发展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往往对繁琐枯燥的数学学习感到排斥与厌烦,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成为了广大小学数学老师们的难题。本文将运用新兴的情境教学法,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探索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中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路径探索
        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这一问题一直以来都困扰着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究其原因,在于小学数学知识所具有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对小学学生来说,超出了他们的能力发展状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教师将目光放在了新课改所带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上,希望通过对情境的模拟降低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但这一方法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还需要教师对其具体措施仔细考虑,从而真正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提高。
        1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意义
        1.1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其实际运用能力
        小学生思维主要为形象思维,其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存在很大困难,由此也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而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可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知识的奥秘展开积极探索,还可引导学生借助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效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及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1.2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
        合理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能够充分联系起数学知识要点和小学生的个性特征,顺利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进而使其顺利构建起数学知识结构。
        1.3帮助小学生激活积极的情感
        相关研究表明,人获得积极情感和较强认知能力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熟悉的环境。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环境,使其产生积极情感,最大化激发自身的正能量,同时配合教师的正确引导,有利于学生积极情感的树立,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佳化。
        2小学数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大致可以将问题归类于以下三个类别。第一类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数学是由大量的数字和字母构成的,其主要运算方式也显得机械化,这很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乏味,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提高。除此之外,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屡屡受挫时,他们就很难一直保持比较良好的学习态度。因此,学习兴趣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第二类问题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吸收内化。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独特性和学生思维发展产生了冲突,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理解起来往往比较慢,甚至根本理解不了。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数学的教学效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第三类问题就是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问题。自从新课改得到广泛认同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就成了一项极其重要的目标。然而由于受以往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完成这一目标,不知道该采取哪些措施。如果情境教学法没有解决这一问题,那么其作用就无法被完全发挥出来。
        3应用措施分析
        3.1让数学取之于生活,还之于生活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对小学生来说,相比单纯让学生记下“加减法”的公式,使用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体悟、去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于“加减法”等计算公式的长久记忆。

数学老师可以从生活中的例子进行举例,比如让学生放学回家以后,统一让各自的家长带其购买20个鸡蛋,然后以后的每天记录自己吃了几个鸡蛋,还剩下几个鸡蛋,后来又买了几个鸡蛋,以此循环,通过形象的生活情境教学,让学生记住复杂的数学公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2直观呈现数学的模样
        小学数学主要传授关于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图形和长度的计算公式,单位转换等一系列的知识。在这些知识的学习中,有很多知识和概念是难以通过讲述来让学生理解的,比如图形和长度。如何让学生的认识图形、了解长度,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多媒体设备,通过网络搜索丰富的展示素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呈现,比如利用轮胎、烟囱、水立方等图片,加深学生对于各图形的理解;利用高速公路的里程指示牌、长江黄河等自然景观的纪录片,让学生建立对于事物长度的感官理解,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3.3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小学生由于处于具象思维的发展阶段,他们更适合在实际的操作与实践中获取新信息、锻炼新思维,而游戏作为儿童喜闻乐见的交互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知识点来设计学生体验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参与游戏习得知识。比如在巩固学生对数字的调动与掌握时,可以通过设计“桃花朵朵开”的游戏,即让所有学生围圈站好。当老师说:“桃花朵朵开”,所有学生一起问:“开几朵?”,老师说:“开XX朵。”成员要迅速按N人一组抱成一团。落单的成员可以分享自己关于某数字的故事继续参与,通过此游戏的体验来加强学生对数字的敏感程度与反应能力;再如在进入“元、角”的计量单位学习时,老师可以通过开展“一元五角”的游戏,即在活动中,明确女学生为1元钱,男学生为5毛钱。游戏开始前,学生全体站在一起,由老师宣布游戏开始,并喊出一个钱数(比如3块5、6块、8块5、13块等)。学生根据老师喊出的钱数,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相互抱团组成那个数的小团队,没有能够组成小组的参与者作为“零钱”,等待下一轮游戏开始,通过此游戏的体验加强学生对于“元、角”等计量单位的认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程度,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3.4创设竞争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生的好胜心非常强,事事都想做第一,教师需抓住这一心理,在平时的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有关竞争的情境,鼓励他们积极竞争,并提供机会让其展示自我。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形成互帮互助的团队意识,在竞赛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励、鞭策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以计算教学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时把“抢夺小旗、抢答、摘草莓”等情境结合起来,先让学生对计算方法予以了解,然后再将其分为5个小组,开展小组接力赛,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学生在短时间内便掌握了二十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且团队合作意识也得以进一步增强。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一个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使其既掌握既定的数学知识,同时还可以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并学会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教师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情境教学法的作用科学合理地发挥出来,首先,要通过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数学思维的成长;其次,要通过现实情境的方式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再次要通过电教设备构建视听情境,提升课堂吸引力;最后还要通过故事情境促使学生发现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邹志清,肖卫军.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9):179.
        [2]徐奇.浅谈情境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质量的影响[J].学周刊,2019
(25):26.
        [3]段媛媛.论如何利用情境教学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J].中国校外教育,2019(14):123—1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