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时期,中小学作为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人才培育基地,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性中,应该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建设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鉴于此,本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中小学德育工作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德育工作;中小学;路径
引言
新时期学校应该重视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从学生实际学习生活出发,将核心价值观念和德育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一、中小学德育新途径的含义
“德育新途径”是针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等一系列理论体系而言的。“新”,新在2017年8月国家颁布了一部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很强的,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规范性文件———《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教育的着眼点要定位在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新在德育工作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遵循。
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文化建设在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同的文化都具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系统,从而对人的价值观念形成引导,最终产生价值行为。中小学通过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价值观念。学校通过校园文化为载体,将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内容和学校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中,能够让学生感知并落实核心价值理念。通过对学校传媒的改革创新,使得这些传统媒体能够积极发挥育人的作用和价值,通过校园广播、校园报纸等多个平台,大力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念,通过这些价值观念来对学生形成积极地影响,通过在校园内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将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和校园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传统节假日以及特殊纪念日等时机,通过班级会议的形式和学生讲解分析社会核心价值观念。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学校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平台,创建思想政治有关的话题,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探讨,最后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最出针对性的点评,在愉悦的学习气氛中提升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从而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自觉落实社会核心价值观念。
三、完善对德育的创新研究
在中小学的德育开展过程中,学校通过对德育教育客观规律的研究和把握,从而建立起对学生成长规律以及学生心理活动的正确认知,针对学生群体在不同阶段的学习特性,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从而能够将德育教育的理念贯穿在学生学习的不同时间段,对学生群体开展有层次的教育教学工作。按照学生的成长以及教学规律,学校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制度,使得教师群体在这个制度中能够科学有序的开展相关德育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型的德育教学新方式,从而通过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切实有效的提升中小学的德育教学水平。
四、加强家校互动共育,凝聚德育工作合力
家庭教育是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紧紧抓住家校共育这一关键点,将德育工作融入家校共育中,引导家长肩负起教育孩子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
比如,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学校民主决策、校园管理和教育教学评价中,并为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德育工作出谋划策,促使家长更加关心孩子思想观念的形成;通过家长会等途径,引导家长开展家风建设,让家庭成为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行心智。学校还要为家风建设提供展示平台,通过举办家风故事大赛、家训作品展览等活动,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促进家长之间的教育经验交流,传承家庭美德;学校要创新家校互动形式,通过家庭教育讲座、成长工程、教学开放日、法制宣传日、家庭文明宣讲、优秀家长表彰等活动,让家长参与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工作合力;各班级的班主任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利用微信、QQ等网络社交平台,与家长共享德育工作内容,提升家长的素养,引导家长注意言传身教、修身律己、崇德向善,形成正确的子女成才观,为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
五、德育社会化,多元育人
社会就是学校,生活即课堂,阅历亦知识,实践体验促进个性生长。对少年儿童进行实践教育活动,让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对接,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和家庭的教育联动效应,形成多元教育合力,为德育工作搭建多元平台。学校可尝试建立社会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力所能及的研学旅行,与当地党史宣传单位、文化旅游企事业单位、农业生产合作社、工厂企业合作共建,有计划、有步骤地每周安排一定数量的学生深入基地,促进学生走进社会、认识社会,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在实践体验中涵养学生品德。
六、德育常规化,管理育人
教育无大事,把每一件小事做细做实,经常做,一如既往地做,便也形成了特色。德育工作更是这样,要精心管理,落实日常规、周常规、月常规、学期常规、学年常规。可以在各年级尝试文化课与行为习惯的综合考核制度,以期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格局。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纳入教师年终考核、绩效工资考核,以期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在德育常规教育中,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七、教师以身示范,积极践行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也可以说德育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因而教师首先需要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俗话说,言传身教,教师的仪容仪表及言谈举止等都属于教育的范畴,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可以大大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可以扩大教师对学生的感染力。不仅如此,对于德育来说,教师的情感也是德育的主要载体,有助于感化人们的心灵。如果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必将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八、应加大传统文化的弘扬力度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利用,丰富教育资源,引导小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浸润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例如以古诗词的诵读为切入点,举办诵读比赛,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优美神韵;邀请著名专家到学校为学生进行国学讲座,为学生剖析我国历史上的国学名著,让学生体会到古代哲学的魅力和智慧。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帮助学生深入感受地方文化的独特之处,加深对地方文化的认识。
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德育工作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推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着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乐广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新教师,2019(12):18-19.
[2]刘爱香.小学德育工作中应遵循的标准探讨——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J].人民教育,2019(22):79.
[3]赵园园.中小学德育走向研究——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政策的分析[J].中国德育,2019(18):25-28.
[4]李培虎.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55-56.
[5]曾令成.中小学体育德育资源及利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