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化学是初中阶段的中考重要科目,而要把一个班级整体带好,就必须抓好尖子生、带动中等生、促进学困生的成长,因此如何使学困生的有效转化是广大初中化学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走班制模式下的分层教学,对大部分化3的优生和一部分中等生是一种鼓励与促进,同时也会使一部分学习态度不太好、学习能力差的“学困生”感到受伤和被歧视,产生挫败感。本文针对走班制下初中化学学困生转化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走班制 初中化学 学困生转化
泡桐树中学是西南地区第一所全面实行选课走班的公立初中学校。泡桐树中学属于公立学校,就面临划片区招生,就近入学的政策,没有经过考试选拔的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泡桐树中学的“选课走班”制度下,取消了传统的班主任,对这部分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缺少了集中的管理与约束。化学是初中生进入九年级之后新增设的一门重要学科,随着知识的积累和难度的不断加大,加上学生意志品质的因素,一些学生的化学学习开始出现各种困难,学习成绩逐渐下滑。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对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有清楚的认知,在教学中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学困生的成功转化。
一、借助实验,激发学困生兴趣
1.课堂多设计学生实验,提高学生兴趣
教师根据化学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实验,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提高学习积极性,感受到化学学科的魅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化学思维,树立完成所学内容的信心【1】。例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这节时,需要学生比较金属活动性的顺序,传统教学中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记住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但是这样会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不能实质性的理解。而通过学生自主实验,分别在放入少量镁、锌、铁和铜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产生气泡的速度不同,即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来直观地判断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记忆更深刻;通过观察把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铝丝上会有紫红色的铜生成,久置溶液由蓝色变成了无色,但将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却无变化。在学习“溶液酸碱度—PH”时,学生很想了解PH试纸怎么使用?为什么我们说肥皂水显碱性,苹果汁就显酸性呢?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这些有趣的化学实验操作,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化学的奇妙,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演示实验多培养学困生成为科学小助手
一部分学困生由于长期缺乏自信,不清楚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即使在小组合作实验的过程中,也不太愿意主动的动手。在教师进行课堂演示的实验时,选择学困生当实验小助手,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魔棒点灯”实验中,让学生拿着玻璃棒(事前蘸有 KMnO4和 H2SO4)触碰酒精灯的灯芯,即可出现点燃的现象,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同时一些难度较低、安全系数较高的演示实验,让学困生充当教师演示实验的小助手,可以让学困生走上讲台,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操作。这样,学困生在协助教师、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实验的操作与分析中来,同时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增强了学好化学的信心,成功激发了学困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
3.鼓励学困生课后进行实验探究
在我校走班制模式,课时紧张,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很多学困生虽然很不喜欢写作业,但是对动手实验操作很感兴趣,可以鼓励学生在自习课或者回家继续进行实验探究。例如,在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制取之后,可以让学生回家利用家用材料:鸡蛋壳和食醋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收集。在学习了“铁生锈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回家后继续探索“哪些因素可以加速铁生锈?”向水中加食盐、泡菜水等进行探究实验。这些探究性的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
二、倾注爱心,引导学困生想学
1.找到学困生根源所在
教师通过与学困生的交谈,与家长,周围同学和其他科任老师尽可能多的渠道,去了解学生出现问题的根源所在。对于学困生反映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精神、物质上的困难,尽可能的帮助,让其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不会因为其学习成绩的不好,而让他们边缘化,不受关注。然后尽力使他们拥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有效的学习方法,以此激发学困生学习的内驱力。
2.关注个体,多鼓励学困生
教师教学之前应充分关注不同个体,分析学生的特点(发展水平、基础与表现),关注其最近发展区, 制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的目标, 让学困生在一步一步的发展过程中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中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溶液、溶解度、酸碱盐等知识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学习的时候出现困难,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就应该关注学困生。可以让他们从简单的现象分析和方程式的记背,在作业布置和对学生的要求方面可以适当降低。同时也要多鼓励孩子们不要轻易放弃,多去尝试稍微高一层次的学习要求。
3.耐心引导,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当学困生身上的问题出现了反复时,不要愤怒,不要质疑,更不要歧视,而是要静下心来,与其耐心沟通。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转化实验,不断总结转化策略,优化转化措施。在我的班里有个刘同学,初一的时候成绩还不错,后面由于叛逆和父亲的关系不好,导致他为了和父亲对抗,放弃学习,慢慢也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进入初三后,成绩一落千丈。初学化学是热情高涨,但是慢慢学习越来越难。经过和孩子本人、家长、其他学科老师的沟通交流,发现进入初三后,孩子还是极力想考高中,想学好,但是反复出现问题,就是因为长期的不良习惯一时难改,这时就需要老师和家长慢慢的引导和及时的督促。
三、家校沟通,促进学困生成长。
走班制下“全员育人”的模式下,更需要教师主动积极地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学困生”的家庭教育一般都很不到位,因此作为任课老师要在工作中倾注自己的热情,积极寻求家长的配合,才能真正转化好这些“学困生”。
1.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后进的原因。例如,有的孩子是“电子游戏机热”影响;或许是由于父母管教失当;或许是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缺乏积极性等自身原因。提醒家长切忌不分青红皂白、不问具体情况,非打就骂,应认真分析孩子后进的原因,找出其根源,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2.了解他们家庭情况。并向家长明确提出本学科的教学要求;
3.指导家长改变对孩子的看法。“信任孩子”、“赏识孩子”从根本上克服“教育。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退潮后的海边,一个小男孩正沿着海边抓起一条条小鱼扔回海里。这些小鱼因未能跟上退去的潮水,滞留在了海滩上的小水洼里,眼看就要干涸而死。一名游客嘲笑地对小男孩说:“别扔了,这么多小鱼,凭你的力量是拾不过来的,再说又有谁在乎呢?”小男孩没有停下,拾起一条小鱼说:“这条小鱼在乎。”他又拾起一条小鱼说:“这条小鱼也在乎。”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也是如此,也许我们不能改变每一个孩子,但希望我们不放弃每一个,让我们以满腔的热忱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相信对孩子们一定会有所改变,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参考文献:
[1] 王绍选. 激发兴趣,创新教学—浅析初中化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8
[2] 化剑梅.促进学困生转化的几点看法[J]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2018.
[3] 薛庆水 李凤英.我国走班制教学文献分析 (2000-2017年):困境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