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长期以来,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一定的畏难心理,认为数学知识不好学,不容易理解等。再加上教师让学生大量做题,学生学习兴趣逐渐降低。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心,生活化教学理念逐渐被大家熟知并科学应用,不仅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还在无形中缓解了以上所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本文就个人教学实践谈谈具体做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初中数学;素质教育
“生活即教育。”将生活化教学引入数学教学,无论对学生学习还是教师教学均有重要现实意义。然而,就相关研究发现,虽然生活化教学具有较好的教学优势,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个别教师对生活化教学法的使用还存在不恰当之处。接下来,本文就简单阐述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策略,旨在真正实现生活教学价值,构建高效课堂。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有实践表明,当学习材料来源现实生活时,学生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升。新课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学生兴趣高昂的表现无论对教师教学水平还是学生接下来的学生均有有正面影响作用。对此,在日常新课导入环节中,我们应积极借助生活事件来辅助教学,努力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从心理层面认为这不是上课,而是在现实事件的二次演示中体验数学与理解数学,继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接下来获取到更好数学知识奠定良好基础。
如在初中数学七年级“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中,为让学生深刻理解有序数对,并能够利用有序数对表示平面内的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在刚上课就询问学生是否去电影院看到电影,自己喜欢坐在哪个位置上。学生一听到这个就十分兴奋,开始议论纷纷。随后,我便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出示了一张关于一群人坐在小型电影院看电影的图片,又询问学生:“图片里S人物坐在了哪里,你能给描述一些吗?”学生纷纷讨论着。这样一来,不仅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学生注意力从课外拉到课上,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继而顺利开展教学。
二、教学情境生活化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以数学学科来说,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好工作、生活,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十分重要。简单说,我们教师应积极立足教学内容将学生实践生活引入其中,这样既能让学生通俗易懂,还能让学生感知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日后更深层次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如在初中数学七年级“统计调查”教学中,为让学生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我在新课导入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统计50人中各自喜欢吃的水果,可以制成条形统计图或扇形统计图,并能够简单描述数据。随后,学生们开始讨论起来,有的小组以条形统计图为主,还有的小组以扇形统计图为主,制作的都很好。由此,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统计的过程,还帮助学生初步学会了简单的数据的收集、整理,继而提升教学效果。
三、课堂练习生活化
课堂练习是检验学生课上学习成效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以往的课堂练习多是教师出题或让学生做练习册,学生完成后再一一对答案。这样的课堂练习虽能起到一定的检验成效,但时间一长,学生便会觉得很是枯燥,这时做题便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基于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取的是与学生对答案,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并给出意见。不可取的练习题设计死板、单一化,我们应善于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将抽象的数学题目具象化为实际的问题。只有将课堂练习生活化,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真正懂得新授知识的含义及在生活中存在着怎样的价值,提升数学素养。
如在初中数学七年级“正数与负数”教学中,为让学生能够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我在课堂练习环节为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目,如“在2020年6月-7月里,小明体重上升了1.5kg,小王体重降低了2kg,小朵体重与以往一样,请写出三人的体重增长值。”随后,学生们开始思考并填写,小明体重增长1.5kg,小王体重增长-2kg,小朵体重增长0kg。通过将课堂练习生活化,学生答题比以往要积极很好,这样不仅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在无形中训练了学生发散思维,继而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并养成用数学思维看待生活、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的习惯。
综上所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只有具有生活魅力的数学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所以本文就立足多年教学经验,从以上几点进行的具体阐述,旨在让学生更加享受学习过程,主动去感知、探索学习。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初中数学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善于找到教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实现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共同提升。但需要注意的是,生活化教学也要适度,过量的生活化教学反而会使其失去本来的意义,有理有度的生活化教学才是科学的。
【参考文献】
[1]常守玉.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实例[J].中国校外教育,2020(06):93.
[2]何葵赞.生活化教学,让初中数学教学更加精彩[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4):91.
[3]黄海清.“生活教育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教学通讯,2020(05):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