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手头有效资源进行物理实验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8期   作者:林保凤
[导读] 物理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
        摘要:物理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中的地位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教师也有意识的使用设备、材料开展简单环保的物理实验。秉承着让物理回归实验,回归实际!这仅仅依靠实验室里现成的那点器材,仅仅靠课本上罗列的那几个实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现实中挖掘出更多、更实用、更富有生命力的资源来。其实只要我们留心的话,这种资源随处可见,这些资源来自大自然、来自生活、来自生产、来自科技、来自我们的身边。这些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实验资源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发明创造的欲望上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具有其他教学资源无法比拟的生命力。这种资源并不难找,它来自于我们周围、来自于生活、也可来自于我们的双手。本文将以初中物理实验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探究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开发实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开发学生创新能力、探索能力,以实现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物理;有效资源;实验探究 
        引言:
        《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根据笔者的日常教学经验可以发现,学生普遍对物理教学存在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在实验教学课堂上,学生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与教师的交流、互动更多。但是由于器材、场地、教学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很多实验教学内容往往是老师做、学生看,虽然大大地缓解了教学压力,留出更多时间用于学生练习、背诵,但是学生的印象往往不深刻。根据阶段性的测试可知,学生更倾向于记住实验结果,而不重视实验流程,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缺少基本的预先判断。
        素质教育重点强调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教学当中,都能亲身感受实验的魅力,结合利用手头有效教学资源开展物理实验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实验素材,进行短小简易的物理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实验背后的物理原理,锻炼了实验操作能力,同时还帮助学生建立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并自发观察生活中的物理。
        一、改进实验室教学,提升实验材料的利用率
        一方面,建立实验室开放使用机制,有专门的老师管理实验室,并且在固定的时间开放,在教室的指导下,让学生使用实验室内的各种器材、材料。例如在探究功是否能改变《物体的内能》实验中,需要使用到空气压缩引火仪,这种专业的实验器材只能在实验室中获得。另外实验中还需要一小团干燥的棉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棉絮的质量较轻,不容易送到空气压缩引火仪的底部,所以可以用火柴头代替,减少重复试验等问题。
        另一方面,开发实验器材使用途径,争取做到一物多用。很多实验需要用到的器材存在重合,因此教师可以调整教学内容,让实验中重合较多的实验在同一堂课中进行。例如《力与运动》的实验用来探究受不同力的滑块在斜坡上的运动情况。我们可以调整实验器材,使用不同质量的滑块、不同摩擦面的斜坡、不同大小的力以及不同的滑动速度,来探究实验对象之间存在的关系。
        二、挖掘生活物理现象,体会生活处处有物理
        1.可以用身体做实验。

学生在生活中更喜欢观察别人,而忽视了自己身体上存在的各种物理现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探索。例如在学习《声音的响度、音色以及频率》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手指放在喉咙的部位,感受自己在说话、唱歌时的声带振动情况;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小手臂放在桌边,同时手上拿一个字典,通过改变手臂与桌边的位置,感受手掌承受的压力大小,来理解阿基米德所说的“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
        2.利用现成的教材、学习工具等物品。例如调节小钢尺的长度,学习不同长度的钢尺被拨动的时候,会产生不同的振幅,同时也会产生不同的音色;又例如利用暖瓶制作一个“真空环境”,证明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再例如透过玻璃杯观察水中的阳光折射情况,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三、提倡自制教学用具,开发师生创新能力
        自制教学用具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制作教学用具的过程中,可以大大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另外还能极大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但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物理原理,制定教学流程。
        例如在研究《电路》时,教师可以提供小灯泡、电源、开关等物品,让学生带一个塑料瓶,并制作成一个可以连接的“导线”,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串联成一个闭路,通过观察到的小灯泡没有亮的现象可以推断出,塑料属于不导电体。将剩下的塑料轻轻的在头皮上摩擦,并且靠近小纸屑,发现小纸屑“黏在”塑料上,进一步说明了不导电体通过摩擦会产生电,并吸引轻、小的物体,但是一段时间后小纸屑就会掉落。
    四、联系生活中的有效资源 
?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设法选择贴近生活的实验例子,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物理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学生的实验热情。这种类型的教学环境通常会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教师能够更有效地完成实验教学目标。
        例如,在进行《光的反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询问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的光的反射,在教室里使用手电等其他设备,和学生一起现场进行光反射现象的实验操作。在这个实验中,让学生自己总结光反射规律,因为这些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所以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自然地表达对光反射定律的理解。老师通过改进学生的答案,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课程教学的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物理来自于生活。应用生活中的有效资源来开展实验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明显的优势。从当前学校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施情况来看,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应该积极开展向“学生主体论”过渡,在课堂教学当中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验当中,提升学生的参与感,营造积极互动的良性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冯瑞霞 张伟 初中物理生活环境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
[2]王乃东.初中物理实验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8(04):16-18
[3]彭召强 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开展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华少年,2017年,第28期:177-177页:共1页。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