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是一门包涵趣味、引人入胜的学科,是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发现出的“神奇”规律,尤其是初中数学,不论对学生思维能力与心理发育都有着良好的促进效果。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科中的知识传授是必要的、认知培养是必须的,传统的授课方式显然不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为此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将数学内化于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已成为热议话题。本文就对打造高效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策略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初中数学作为中考规划内的主要学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始终都被当做教育的重点内容,备受生、家、校、社关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初中与小学数学相比,其抽象性、复杂性、具体性、系统性特征更为明显,对学生各项能力有着更高要求,所以在学习知识内容时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固化、教学手段单一,不仅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能起到的引导效果也不尽人意,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提不起学习兴趣,成绩更是“漂浮不定”,使其逐步丧失学习自信。为此,教师就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努力寻找初中生群体共性与个体特性间的平衡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工作,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助力。
一、积极的开展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一种常见手段,其通过对学生成绩、心理、学习能力、学科素养等各项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将学生分为几大类,通过教学目标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等方式来满足学生的特性需求。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采用“一锅烩”的形式,不管个别学生听不听得懂、愿不愿意听,只要多数同学跟着思路走即可,难免会出现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透”的状况,不论对成绩提升亦或者学科能力培养来说都较为不利,甚至一些处于下游的学生会有一种被排挤的感觉,到最后走向教师的“对立面”,自己不学还经常通过扰乱课堂秩序的方式来打扰他人,为此合理分层、照顾每个学生的感受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首先教师可按照设定好的分层标准将学生分为三层,A层级为学习能力强、基础牢固、想拔尖、能拔尖的学生们;B层级为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中游,数学基础较为扎实,总的看来属于班级中游水平;C层级为学习能力差、数学基础差的学困生,其在学习相关知识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在合理分层后,教师方能开展相关教学工作,先从课上分层入手,如在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圆的认识》中,教师应实现教学目标分层,首先对于C层级学生,为了照顾他们在理解能力与思考能力上的特殊性,让其适应课堂教学节奏,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圆的概念知识讲解上,使其有效掌握书本中的内容,并创设特定教学情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数学问题,形成深刻记忆,铭记知识点;对于B层级学生而言,除了让其掌握书本内容外,更应进行必要的扩充,让学生的视线引入到生活之中,着力提高其综合运用能力,并以课内练习为基础,讲解经典题型,并根据其具体表现来引入更多的拓展题型,给予其足够的提升机会;对于A层级学生而言,其一般情况下对概念性知识点理解较快,且能在做题过程中做到融汇贯通,为此教师要积极开展拔高性训练,拓宽其思维空间,引导其结抽象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思考圆有哪些规律,着力提高其空间想象力、逻辑推理力。
二、教师应积极引入生活化元素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数学是一门生活的艺术,各类知识点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若教师一味讲解书本知识而脱离实际,不仅学生不愿听、课堂教学质量差,还会让学生将数学片面的理解为得分工具与进入跟高级学府的敲门砖,忽略数学的真正作用与价值。为此,生活化元素的引入就显得十分必要。在授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打造特定的生活化场景,通过视频、图片所打造出的生动画面,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善用小组探究法有效提高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合作竞争的大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示自我,树立学习自信,如在《认识三角形》一课中,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中投射出包含三角形元素的“教师”、“厨房”、“校园”等场景,让学生自己找一找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中有“三角形”,和身边的同学们进行交流,看看谁找的又多、又准。学生们一下子炸了锅,纷纷加入讨论之中,有的说:“我的三角尺、带来的三明治早餐、班里的流动红旗........”简直不亦乐乎。随后教师要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选出代表上台讲述每个小组的探究成果,在展示结束后应根据具体情况以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深刻意识到什么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教师要照顾到学生的“面子”,以鼓励性的话语为主,保持良好教学氛围。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高效初中数学课堂的创设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其特性需求,从各方面入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着力提高课程吸引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数学思维,有效提高学科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齐长宏.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8):124.?
[2]张同现.初中数学小组学习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19(14):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