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情境教学法应逐渐被教师所采纳,这是因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把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好,使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得到养成和发展。
杰出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更能使学生产生与新知识的认知冲突。对于创设情境在学习中的作用,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这也正好说明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是我的几点思考:
一、创设数学悬念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悬念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悬念设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而定。可把悬念设置在新课前,使学生一上课,就有急于学习解决问题知识的需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把悬念设置在课后,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从而激发起继续学习和思考的热情。例如:在讲解“测量旗杆的高度”一课时,课前导学,先给学生创设悬念问题情境:今天我们要测量我校旗杆的高度,学校的旗杆已经固定,不能放倒,也不可能爬上去来测量,想知道学校的旗杆的高时,应该怎么办?以前伟大的数学家泰勒斯根据自己的身高测出金字塔的高度。泰勒斯的方法是准备一条绳子,在助手的帮助下测得金字塔的高的。那学生应该怎么做才能量出旗杆的高呢?设出悬念,当学生们还沉浸在思考之中时,问:“谁能说出泰勒斯是如何测出塔高的?”大家面面相觑,回答不出,于是教师导出新课:“下面学习的知识就能帮助你回答!”这一悬念的设置,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和浓厚的探究兴趣,自然地进入到学习之中。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之后,再带学生到操场上实地测量旗杆的高度,并学以致用,加深印象。创设悬念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求知的火花,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诱之深入,进而提出问题,布置课后作业,学校水塔的高度我们如何去测量。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创设问题情境适度生活化,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生活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数学教学也应紧紧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用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创设情境,熟悉的事物情景,总是让学生感觉亲近,容易进入状态,也是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话题。教师可以通过出示实物或者图片等形式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从而让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理解数学。
在上《轴对称图形》这节课中,课前设置好蝴蝶、蜻蜓、海里的扇贝、蟹等图片,让学生们进行观察。请学生根据图片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看哪些同学能找得多!通过大家回答,得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令人记忆深刻。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事物的情景,将学生引入这堂课的重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这样一来,将原来科学化的数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熟悉的事物,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亲切,也知道原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东西也包含着数学知识。正是由于将知识生活化,才使本来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格外生动,学生有话可说,知其来源,用其之处。
三、要充分重视问题情境的设计
情境问题设计,要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手、脑、眼、耳、口交替使用。这样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有一题:某仓库存放的大米运出15%后,还剩42,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有多少千克大米?我首先就在课前画出简易模型图,创设情景,此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然后根据题目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
本题有几个量?哪些是已知量?那些是未知量?
题目给出了哪些条件?
题目有何相等关系?
(3))你设哪个量为未知数?
(4)能列出方程吗?
通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层层深入,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状态,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思考,展开热烈的讨论,对于(1)(2)均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而对于问题(3),有的学生认为“原来的大米减去运出的大米等于剩余的大米,”有的则认为“运出的大米加上剩余的大米等于原来的大米”等等,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得出的答案,我或是直接给予肯定或是让其他学生发表意见,这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融入课堂教学,由于问题(3)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关键问题攻克了,后面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四、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多渠道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教学由于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于一体,有很强的动感性,趣味性,学生通过悦耳动听的声音,优美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情绪兴奋,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如在讲解“丰富的图形世界”“基本平面图形”等问题,以前知识死扣书本,死记硬背,在设计图形方面,学生思维能力始终得不到发展。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情境创设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开拓了学生视野,让他们在不断变幻的图案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在进行问题情境设置时,要考虑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基础、认识水平、生活实际等,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引起注意,而且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要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少而精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真正体现高效课堂。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问题情境设计没有固定的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对象,选择适当的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多思考,细心总结,不断积累,逐渐优化,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设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