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到了小学高年级的学习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语文能力变得更加繁多,他们不仅仅要学会如何阅读文章、分析文章,并且还要拥有一定的写作能力,为日后语文学习中涉及到的作文这一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能力、教学方法
由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即将要踏入初中的学习生涯,即将接触到更多新的难点知识,提前打牢固语文能力的基础,成为了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针对于小学学生在写作文时出现的无事可写、语句不通、词不达意等等现象,教师应该进行耐心的教学,通过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以下是一些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习作角度与生活结合
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语文知识的内容变得更加复杂,课文内容往往让学生感到一定程度上脱离生活的感觉,使小学生无法引起共鸣,在进行相应的写作任务时也难以下笔。这时教师就要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要一味的跟随课本进行教学,还应该把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合理引导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如在《让生活更美好》的习作任务中,假如学生选择《科学,让生活更美好》这一题目,那么教师就应该组织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与科学技术相关的事物,并且凭借比学生丰富的阅历,为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科学技术,以现实生活中一个小的切入点展开该篇作文的写作。学生在进行写作时会不断思考,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在为学生介绍科学技术时,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知识,使学生体会到作文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拉进学生与语文习作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写作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从而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二、分组进行交流与沟通
以往的教学模式受到传统的教育理念所影响,在语文课堂上就是组织学生进行作文练笔时,总是一味的让学生单一的进行写作,而并没有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来辅助学生的写作过程。久而久之,使学生感到书写作文的热情逐渐消散。教师应该在语文课堂中开展灵活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语文作文的学习中,例如教师在《我的拿手好戏》这一写作任务的教学中,可以将学生们分为几个小组,然后通过小组内讨论的方式使学生之间进行探讨:“自己的拿手好戏有哪些?”,并且对作文的写作方向进行交流,在学生写完文章后,将自己的作品与组内成员进行互换,并相互提出意见,同时推举出组内的一个代表,将小组公认最好的作品通过朗读的方式给全班同学进行欣赏,随后,教师在对该学生的作品做出评价,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同时,通过对写作方式的不断思考,帮助学生提高语文作文写作能力,使学生对作文的写作充满信心,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得到一个轻松良好的写作环境,注意学生进行作文的写作。
三、拓展丰富的课外知识
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都会遇到无事可写的情况,通常这是由于学生的阅历不足,所阅读的文学作品,了解文化知识较少,并且对语言文字的掌握还不够熟练和全面,在课余时间也没有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对语文作文的教学中做出完善,针对于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课外知识,来充实学生的文学积累,从而让学生在书写作文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所写作文更有内容。比如在《草船借箭》这一文章的课后写作中,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针对这一篇文章进行读后感的写作,而是应该多为学生提供有关《三国演义》这本书的更多内容,并且引导学生拓展写作角度,由原来简单的草船借箭读后感变成通过草船借箭这一事件对其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的写作,同时加入该人物于三国中其他事件的分析,进而通过更多内容对写作内容进行完善,使得学生写出的作品整体赋有层次感。让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近一步的提高。
四、使用积极的教学评价
教师的教学评价对学生来讲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还处于不断成长的时期,对于他人的语言小学生会非常在意,尤其是对学生自身的评价,也会让小学生改变对事物的认知和对自己的定位。教师要使用积极合理的教学评价,比如在学生的作文出现语句不通、错别字多的情况时,教师应该耐心为学生进行更改订正;对于没有写作思路的情况,教师也该合理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方向,在学生写出优秀的作品后,教师应当进行语言上的奖励,为学生提高写作信心,从而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结语:提升语文作文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与学生多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当前写作水平,针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制定正确的教学计划,并且在教学中耐心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写作,使学生感到语文作文中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作文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为将来的学习生涯打下坚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胜琴.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探究[J]. 时代教育(24):179-179.
[2]姜丽艳.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探索[J]. 中国校外教育, 2018(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