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也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学好数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解,帮助学生更深层的挖掘知识的内涵。在各种数学教育方式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很好的将学生吸引到课堂学习中,促进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自觉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
在新课改的不断进行下,各种教育模式不断得到提出和实践,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枯燥的数学公式和概念中发挥主动性,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出发点,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作出相应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应该遵循的原则
1.1结合教材内容
所有的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材内容,小学数学教育的主要依据就是教材和教师讲解,而情境问题的创设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对过去所学知识进行运用,使其能解决新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问题创设,要立足于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并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方面的考量,让学生能够快速的进入到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对问题进行深层的探索和思考,提高教学质量[1]。问题教学一旦脱离了教材本身,就很难发挥其作用,甚至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给学生树立了学习困难,打击到学生的信心,这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也是阻碍教学目的达成的。
1.2创设问题情境一定要富有趣味性
趣味教学时现代教育所提倡的,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趣味提问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在一个相对活跃的状态,有利于教学目的的达成。一般来说,小学生很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吸引,而数学课堂教学又给学生一种枯燥的感觉,这个时候如果教师能够将趣味性待到课堂教学中,无疑为学生学习增添了新的动力,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创设问题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设立具有趣味性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到丰富多彩和生动形象的外在世界,这样既迎合了学生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从而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1.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数学是一门具有周密逻辑性的学科,其知识与知识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旦学生对一些知识掌握不足,有可能影响他们在其他方面的理解和运用。因此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能够为小学生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增强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同,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不同,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虽然在同一个学校学习,但成绩和思维千差万别[2]。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不同学生提出不同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小学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机体措施
2.1将问题与生活相结合
在小学数学阶段,很多数学知识都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教师应该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和成长特点,将教材与相关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提问。
生活化的问题可以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这样更容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再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我们实际生活遥不可及,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成长。
例如,在教学“方形的认识”时候,教师可以提问“方形的种类有哪些呢?”“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物体是方形形状的呢?”学生马上机会联系自己生活中看到的物体形状进行回答问题,通过这种创设问题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方形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将现实生活和数学问题相结合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打开思维,让学生在实际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3]。
2.2采用讲故事的手法,进行问题引导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故事都有很强的兴趣,因此采用讲故事的手法引发问题,更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应该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借助故事开创问题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对称图形”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讲小蝴蝶的故事。“有一天,一只小蝴蝶从森林里飞了出来,它来到一条小河中,遇见了一只蜻蜓,对蜻蜓说:‘小蜻蜓,我们一起玩吧。’小蜻蜓说:‘你是蝴蝶,我是蜻蜓,我们怎么能在一起玩了?’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我们本来就是一家,在我们的大家庭中还有其它的很多成员了,不信我带你去看’。”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提供很多同样具有结构对称的小动物图片和一些不对称的小动物图片,让学生自主选择。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最后对学生进行学习总结,加深学生对对称图形概念的理解。
2.3在实践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践活动越来越多的加入到小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再是停留在对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加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加强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可以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爱上数学这一门学科。
3.结语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情境问题的创设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情境设置教师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生活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专研,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宋雪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才智,2020(17):141.
[2]李淑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20):180-181.
[3]魏红英.思考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学周刊,2020(11):11-12.
作者简介:管文婷 1988.1 女 汉族 学历:大学本科 单位: 山东省临沂市 郯城县杨集镇中心小学 邮编:276121 职称: 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