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8期   作者:饶亮
[导读]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和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获取的知识以及培养的能力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和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获取的知识以及培养的能力,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性学科,也是小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教学要求,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在传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不断优化和调整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与能力;教学现状;有效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深入,我国教育界对各学科的创新教学模式以及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而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点学科,为了能够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和发展,促进小学数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有效提高,教师必须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结合教学内容、小学生的认知提点和数学学习特点,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和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数学学习习惯、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及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开展数学课堂教学,通过对各种教学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从而促进学生良好数学思维的形成,为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1]。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现状
        纵观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还要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较高的分数,老师过于注重对学生课本知识的讲解与习题练习,老师根据考试范围来制定教学方案和内容,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另外,为了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育局有明确规定学校和教师不能够订购各种教学辅导书,但是有部分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为学生打印许多试卷习题,并且会强制性的要求学生完成习题,为了能够让学生的数学习题答案和标准答案的内容形式一致,教师总是反复为学生强调同一知识点。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知识的扩充,学习课外知识的时间和机会少之又少,这就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升[2]。
2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
2.1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就必须要走出课堂,将对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课外,通过开展各种课外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数学教学地点从课堂向网络、社会等地方延伸,这样才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经历中体会数学知识的魅力,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面积”这一课的学习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带上标杆、软绳等工具,将操场作为数学教学场所,带领学生自由合作来测量操场的面积,又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这一课的学习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外时间利用家里的牙膏盒、鞋盒、茶叶筒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搭一搭等方式自制学习工具,然后再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学习工具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与其他同学分享。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有所体验和和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2将信息技术合理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如今以及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各大学科教学中,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因此,为了能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化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例如,在 “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课的学习中,老师可以为每个学生准备一盒长度不一的火柴棒,让学生用这些火柴棒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在学生动手操作期间,老师发现有部分学生并不能规范的进行拼接,这时,老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微课视频的形式,为学生播放长方形和正方形拼接的动态展示视频,这种动态化且直观形象的视频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能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拼接方法展开思考和想象。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能够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了解正方形的四条边是相等的,而长方形则是对边相等[3]。
3结束语
        综上可知,数学学科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以及应用性,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对于大部分的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加轻松且深入的掌握数学知识,老师必须要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结合教学实践,对课本教材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知识点进行充分的挖缺,并且要不断创新和优化教学模式,通过多样化且有效的教学策略,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思考同一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从而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高效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昌凤.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20(06):41-42.
[2]叶美婵.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12):162-163.
[3]莫明全.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J].求知导刊,2020(09):79-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