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8期   作者:王桂芳
[导读] 在小学数学课堂当中,教师希望能够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学科素养,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当中,教师希望能够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学科素养,也希望能够使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学习环节中感受到学科魅力,并有收获逻辑性思维能力。为此论文首先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环节中,学生们逻辑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现实状况,并提出了两项建议优化策略,认为需要做到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并使用提问引导方法,通过这两种教学手段才可以使得学生们都收获较强的逻辑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因材施教;提问引导
        
        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当中明确指出,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除了需要强调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学习习惯培养以外,更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样也包括了他们逻辑性思维,从数学这门学科的学科性质及学科特性出发进行分析,也可发现数学这门学科作为一门典型的理科学科,在其中蕴含了许多的逻辑思维特点,无论是在解题的过程当中还是在题目信息的分析环节当中,都需要强调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现状
        尽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也随着新课标改革以后各项核心素养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与优化,对于各级数学教师都提出了根本性的要求和教学改革任务,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程开展环节当中,仍然可以发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实际上对于这种逻辑性思维能力的培育都是不太关注的,大部分教师更多的是聚焦于学生们可以通过肉眼来进行观察到的分数提升方面,希望通过题海战术或过去满堂灌的教育方法来使学生在短期内获得分数上的提高,这种过于功利主义的教育思想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更阻碍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除了这种微观角度的教师自我认知不足以外,即便是从宏观角度来看,整个教育体制仍然没有与核心素养教育观念改革以及新课标改革相适配,从国家教育体制以及招生录取体制上来看的话,仍然是以单纯的笔试考试作为唯一的选拔机制,这也使得教师必须去关注学生们的成绩提高和笔试成绩,强调了学生的理论知识获得,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培养。
        不仅如此,结合现实调查也可以了解到师生之间关系的严重对立性,也造成了当前学生逻辑性思维培养的一大难点。由于教和学之间的联系性被严重的割裂,教师成为了在课堂上高高在上的独裁者,而学生们则成为了在课堂内谨小慎微的被迫接受着,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到有效的融合和转化,甚至形成了主动的教和被动的学之间这一对矛盾,而师生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令教师经常疏忽对学生的仔细观察,那么这样一来,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就无法真正开展,而交流机会和频率较少,也使得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培育工作遭到了极大的阻碍。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2.1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是在核心素养教育观念中再一次被提出的,也是希望各级教师及教育工作者都能够遵守的教育原则,这种教学原则是希望教师能够充分的了解每名学生的实际水平及个人兴趣爱好,以此为基础,为每名学生提供最适合他们的教育资源,并布置相应的教学任务,在采取的指导方法上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作出相应的调整,但总的来说是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为他们量身定制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

考虑到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环节中对学生逻辑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任务,教师需要考虑每名学生的接受能力,也考虑到数学这门学科本身的题目解答思路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能够以成人的视角去过度约束学生和制约学生的思维想象力,而是需要鼓励他们运用自身的发展性的思维,真正的做到举一反三,并且在学生研究出一种解题方法以后,通过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励学生再次研究下一种解题方法。通过这种手段,使得学生们能够在自学和自主探究的过程当中渐渐收获逻辑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一些应用题的解答环节当中,教师不能够让学生只是为了拿分数而去把题目的答案写出来,而是需要鼓励孩子们在试卷或者练习册当中至少写出两种解答方法,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的环节中就养成自主思考和辩证思考的好习惯,使他们获得逻辑性思维的培养机会。
        2.2使用提问引导方法
        问题引导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抛出,使得学生的注意力能够牢牢被教师所吸引,更需要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问题发放,令学生们能够在解决了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去分析下一个问题,这样就能够使得学生们的思维是在阶梯式的成长,并且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铺垫过程当中,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逻辑性思维能力。
        举例来说,在小学阶段学习平面几何的时候,无可避免的将学习到梯形这个图形,而在计算梯形的面积的时候,教师除了需要讲授课本上的单纯公式以外,更需要对公式的推导过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尽可能的通过提问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联系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之上,自主的把公式推导出来,而不是单纯的去记忆和背诵课本上的公式内容。
        首先教师可以联系学生们之前所学习过的有关三角形面积的知识,从中可知三角形的面积是底乘高除以二,进而引导学生怎样将一个三角形切割成为梯形,或者怎样通过补足辅助线的方式将一个梯形变成一个三角形,随后教师将通过小组合作机制鼓励学生们在合作小组中进行探究。通过动笔画一画、甚至是剪一剪的方式,将梯形和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理顺;其次,接下来教师就需要继续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一下:如果梯形和三角形通过辅助线可以进行切割和增补的话,那么他们二者之间的面积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请大家开动脑筋去把自己手中切割好的三角形和梯形面积都计算出来。在这种学习过程当中,学生们利用自己的双手开动自己的脑筋,对平时学习的知识有了深入的认知,更理清了三角形和梯形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这种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对于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避免出现公式记忆混淆的情况,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环节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及教育观点,采取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去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使得每名小学生都能够在数学课堂中享受着数学学习的乐趣,也能够感受到数学这门学科的独特魅力所在,在多措并举中培养着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使得学生不仅学会了老师所讲解的知识和题目,同样也能够利用自己的逻辑性思维做到举一反三和辩证性的分析学习。
        
        参考文献:
        [1]任欢.也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20(13):133-134.
        [2]鲁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20(07):154-1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