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教育是小学实现健康成长,完善自我人格的重要因素,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班主任的责任重大,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由与小学生性格比较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所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对小学生进行激励,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德育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进行不断地完善,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小学德育;有效性激励;教学策略
小学生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由于自己的心性还不够成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比较弱,这时候,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地引导,鼓励小学生在学生和工作中养成自律的好习惯,在学习中取得突破,在成长过程中的实现全面的发展。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积极地运用激励策略,从学生道德修养、学习的良好品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赞扬,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了直面苦难的勇气和积极向上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
1.小学德育教育进行激励的重要性
对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小学生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好胜心和自尊心,以及在心理上比较脆弱,敏感,情绪波动大,不够成熟稳重等特点。所以小学班主任在进行教育时,可能会忽略小学生的这些特征,对小学生实施批评性的教育的同时,却忽略了小学生的激励性教育的方法。这回导致小学生很难配合德育教育的实施,小学生与教师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学生与教师之间也会存在隔阂,小学生无法理解教师的苦心;教师也无法了解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仅仅不利于德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和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所以教师要把握在德育教育中批评和鼓励的量,用爱心和关怀的心去引导学生,对学生的道德与学习进行规范,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成长。
2.小学德育教育实施有效激励的策略
2.1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自律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小学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培养小学生的自律意识[1],引导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优秀道德品质,实现全面的发展。教师在德育教育中要重视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并施行相应的策略,在对小学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优点进行肯定,使学生有足够的动力,将这一个宝贵的品质保留下去。例如,教师可以在班会上进行儿童德育模范活动的评选,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将一些平时的好人好事在班上进行展示,并对这些人和事情进行肯定与赞美,教师可以让班级同学进行民主的选举,将自己心中最符合德育模范的同学进行投票,这些被选举出来的模范学生可以将他们的名字粘贴在教室的光荣板上,并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模范学生的选取有利于培养班级的学生的自律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的氛围。
2.2激励对策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为了提高教师激励的有效性,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发展需求,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激励[2]。
学生开始接受教师的德育教育时,才有利于教师在德育工作上的进展。要对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观察,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激励,发挥激励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例如,有一个学生,在学习成绩上比较差,但是在学习上态度很端正,没有出现迟到的现象,在上课时也很认真,教师要鼓励其他学生向他学习,其他优秀的学生看到他的表现,也能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严于利己,而这名学生在德育教育上可以的到进一步的发展。教师在肯定这位学生的优秀品质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3在教育过程中要触动学生的心灵
由于小学生的性格还比较稚嫩,还未形成完整的人格,对于许多事情的认知还停留在个人主观意识上,无法对一些事情进行客观的认知。但是小学生的性格比较单纯,可塑性比较强,教师要将一些优秀品质赋予学生,使学生在年幼的时候接受道德的教育,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要利用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心灵共鸣的引导,激发学生内心最深处的善良。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视频和图片,以一种最直观的形式给学生在心灵上的震撼和共鸣,在生活中有许多身残志坚的学生以及在生活条件极度贫穷的环境中的小学生,他们在这样的身体和生活的条件中,以及同样的年龄下,却能肩负起家庭的重担,并能坚持努力地学习,教师要将这些事迹向学生进行积极地展示,引起学生心理上的触动,使学生从这些事情中,形成对学习和生活的责任意识。
2.4在生活中进行触动
小学班主任要在生活中进行对学生的激励策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方面都形成礼貌和恭敬心。例如在班主任对小学生的期末综合评比的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优秀品质进行评价,例如学生有乐于助人、团结学生的品质,以及积极维护班级卫生的出色表现,教师要针对这些品质进行肯定与赞扬。在与家长进行家长会时教师要注重于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评价,使学生更加注重对道德品质的培养,激励学生在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做人的基本素养,并在学习和工作中严于律己,积极地向哪些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人学习,形成做人的基本修养,促进学生在道德方面的发展。
3.结语
根据上文可以得出结论,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激励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教师进行德育教育中根据小学生的性格和生理特征而采取的有效手段,也体现了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渴望被关怀和关爱的特点,更是小学生德育教育成功取得效果的重要保障。只有小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重视对德育教育并关心学生的成长,使小学生真正地愿意配合教师的德育教育的工作,有助于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取得重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林秋晓. 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贯彻激励策略的方法[J]. 读与写( 上, 下旬),2016,13(13):386-387.
[2]王玲. 把激励方式融入到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J].课程教育研究,2017(38):56.
[3]向春仿.谈如何将激励方式融入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之中[J].亚太教育,2019(0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