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是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主要舞台,这个舞台可以是灵活多变的,亦可以是情趣盎然的,但必须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只有实现了高效教学,才真正符合课程改革和生命成长的主旋律,才可以为学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求知、体验与实践的空间。本文就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路径做些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导入;合作;信息技术
就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而言,仍以传统的“师讲生听”为主,这便严重阻碍了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能力素养的培养,进而不利于促进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与生成。鉴于此,为使语文教学长期以来低效的现状得以及时扭转,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当中与学生发展以及课堂改革不相适应的环节进行及时地优化调整,以进一步打造高效课堂,以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益。
一、注重课堂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一个成功的导入环节既可以聚焦学生的思绪,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心向,又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以便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创造一个有利前提。
以《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先是在导入环节对学生说道:“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两位朋友。看一看,老师手里拿着的是什么?”之后,我让学生上台看一看、敲一敲,判断是陶罐还是铁罐。之后,我向学生问道:“如果让你选择它们其中一个装东西,你会选择哪一个?为什么?”有的学生说会选择铁罐,因为陶罐易碎;有的学生则说自己会选择陶罐,因为铁罐容易生锈。于是,我利用课件出示了书中陶罐和铁罐的插图,并顺势引出了新课:“观察陶罐和铁罐的表情,它们之间好像发生了一些争执。那么,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如此导入,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二、开展合作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价值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不仅是对灌输式教学的颠覆与变革,其在发挥学生主体价值、促进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积极借助合作学习的开展来为学生的思维拓展和能力提升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从而实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的思维水平设置了如下问题,以供学生交流探讨:1.看文章题目,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2.概括每段的段意,尝试加小标题。3.读第一段,讨论: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什么事使“我”惊异?4.读第二段,讨论:“我”是怎样读《水浒传》的?结果如何?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5.读第三段,讨论:什么叫“恍然大悟”?“我”当时有没有真的“恍然大悟”?从哪里看出来?作者回忆这个小故事是想说明什么等等。如此,通过引导学生以合作学习这一方式对文本内容展开深度解读,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价值,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中部分词语和段落深层含义的理解体会。
三、运用信息技术,深化学生理解感知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教材中的文章多以感性内容为主,决定了仅凭教师一味地口头讲授难以获取理想中的教学效果。此时,信息技术的出现为优化语文教学效果提供了有利契机,教师不妨在这一现代教育手段的辅助下将文本中冷冰冰的语言文字以直观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此来深化学生的理解感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
在教学《四季之美》一文时,我先是运用信息技术展现了四季风光图,并配以和缓的背景音乐,以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文本意境。在接下来引导学生体味文章语言文字之美的过程中,我再次运用信息技术将文中所描绘的四季美景进行了直观呈现,并指导学生图文对照,读文赏析,使学生的情感随文波动,与景相融。同样地,针对一些写景的文章或古诗,我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利用信息技术再现其背景、环境及情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总而言之,构建高效课堂是深化课程改革、优化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从新课程理念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不遗余力地探索和寻求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内在的主体价值与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促进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与生成。
参考文献:
[1]徐瑶瑶.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8):201.
[2]王兴国.从四个方面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甘肃教育,2016(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