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人赖以生存的根本,在当前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从本学科的教育特色出发,通过设疑激趣、问题引领,以及引导想象和注重实践等方式,逐步落实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勇于创新中发现新事物,做时代的楷模。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问题
创新能力是人才发展的关键,但是,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认为语文学科向学生教授的内容是文人骚客写下的名篇佳作,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其中的基本语言和情感,因此,语文课堂不具备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元素。显然,这样的想法是有失偏颇的。语文课堂是承载文化和语言的课堂,也同其他学科一样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使命。所以,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应当主动地从课堂中包含的各个元素出发,找寻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落脚点,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逐步实现创新能力的有效发展。
一、设疑激趣,培养学生意识
一定的意识是学生展开学习活动的支撑,在进行知识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发现,只有当学生产生某种意识时,学生才会基于这一意识做出相应的行为。所以,为了让学生实现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而语文学科是一种对学生进行情感和精神教育的学科,也即是通过文章内容的讲解,让学生树立自我精神和人格,使得学生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从而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地发展自身的主观意识。而在现代社会推行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所以,语文教师有必要从本学科的教育特质出发,设立疑问,调动学生进行创新的兴趣,以便内在地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
例如,在《夜书所见》中,为了向学生打造疑问学习方式,让学生产生进行创新的兴趣,教师就可以结合课本上的内容,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具体展开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将先将古诗当中的个别字词进行空白设计,让学生根据自己已经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文学素养,填上自己认为合适的字词。之后,教师请学生来解释自己为什么要填写这些字词,以及其对应的含义是什么,使得学生为自己的创新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紧接着,教师再将古诗原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比较自己填充空白的字词与原古诗上的差距,以便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上字词应用的恰当好处,提高对古诗的鉴赏效果。最后,教师也要对学生创新性填词的行为进行鼓励,助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不难看出,教师采用趣味性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得学生在未来的学习活动中更主动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事物的创新。
二、问题引领,强化创新精神
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工具,在对学生教授语文内容时,教师能够利用问题的提出,指引学生的思考轨迹,让学生在沿着问题进行思索中,提取语文知识,提高对基本语文内容的建构质量。而问题也可以是建构情境的资源,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围绕语文学科的教育内容进行设问,从而为学生打造未知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将未知转变成已知中,实现对语文内容的探究和分析。所以,在对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时,教师也应当利用问题的提出,指引学生的创新方向,促使学生沿着问题中的轨迹逐步清晰学习的思路,实现创新思维的有效发展。
例如,在《夏天里的成长》中,教师就可以利用问题引领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生成。在课堂一开始,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作者题目所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使得学生透过文章的题目,联系全文进行思索,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地深入到文章之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待学生完全理解了作者的语言,以及作者阐述的基本内容后,教师再向学生提出“通过文章的学习,你认为作者讲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呢?”的问题,让学生沿着问题中的内容,结合文章进行思索,从而提出自己的创新性想法,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融入到问题的解答中,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
可以看出,教师利用问题的提出引领学生进行思考,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在做出创新性的解答中,切实地强化创新精神。
三、引导想象,激发创新潜力
学生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但是,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常常采用“生听师讲”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的想象空间被无情地压制,学生的创新潜力也无法得到有效地激发。因此,为了真正地在语文课堂上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的创新潜力被有效地激活,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情节展开自主想象,使得学生合理地推测文章中故事的走向,在深入文章情节中,提高理解文章内容的质量,实现创新能力的成长。
例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为了促使学生的创新潜力得到发展,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活动,让学生在无限的想象中提高建构效果。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动画的方式,为学生展示在大年夜,一个小女孩在路上行走的情境,让学生结合这一情境,猜测之后发生的事情。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小女孩所处的环境,猜测出小女孩一定想要找个温暖的地方暖和一下自己。之后,根据学生的猜测,教师再为学生展示文章中的情境,让学生认识到文章中故事的走向。紧接着,结合小女孩一次次地点燃自己的火柴,教师再让学生想象一下小女孩的未来遭遇,让学生进一步地感受到小女孩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惨境遇。
通过不断想象和教师的答复,学生能够在激发自身创新潜力的同时,完成对文章内容的解读,从而在提高学习质量中,发展创新能力。
四、注重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指出,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基于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所以,在对学生教授语文内容时,教师也应当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同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的教育言论,认为学生只有在手脑并用中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实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双重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创建动手的创作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建构语文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得思维发展的空间,从而实现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例如,在《竹节人》中,教师可以先使用图片的方式,为学生介绍什么是竹节人,以及竹节人的基本制作方法。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学习,让学生透过作者的语言逐步了解到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以及对童年生活的眷恋。随后,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乐趣,同时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施展的舞台,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自主进行竹节人的制作。在学生制作好竹节人后,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让每一位学生都将自己创新设计的作品展示给其他的同伴,使得学生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能够实现创新能力的有效成长。
基于上述案例可见,教师为学生提供进行实践操作的平台,能够让学生拥有发展创新能力的机会,促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地提高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当教师不断地进行设疑激趣,以及问题引领时,都可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要想真正地落实创新教育,作为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在课堂中找到切入口,主动地进行教育方式的优化设计,以便学生在跟随教师的步伐进行知识的建构中,提升认知实效,促进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慕菡.小学语文创新教学设计探微[J].小学教学研究,2017(35):18-19.
[2]杨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S1):60+63.
[3]王薇.发展思维能力,启迪语文创新意识[J].华夏教师,2017(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