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改的今天,我们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相应的,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更好的语文学习效果就成为了时代赋予我们一线教师的神圣使命,我们需要为之不断努力。鉴于此,本文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多种研究方法,以部编版教材为根本参考,以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就如何让自主学习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给出了群文阅读,问题探究,创设情境三个策略,旨在让更多的小学生能够自主的参与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自主学习;实现策略;相关案例
对于进入到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储备,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学习理念,学习方式,此时,我们对其展开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注重基本知识、技能传递的基础上,更需要进行态度的引领和帮助,让其能够自主、主动的参与学习,形成好的学习理念,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为其今后更深入的展开更多语文知识的探索奠定更好的基础,提供更有效的力量。
一、群文阅读,夯实基础,让自己学习成为可能
事实证明,要想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首先需要让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在既有的基础上展开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索,最终才能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而群文阅读的有效融入,就是让学生对某一主题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既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和机会,也能够在不断的锻炼中提升学生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例如,我在教学《匆匆》这篇文章时,就展开了群文阅读,即带领学生学习完《匆匆》这篇文章之后,就以“我眼中的朱自清”为主题,让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自主查阅《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航船中的文明》、《正义》、《春晖的一月》、《说梦》、《绿》等更多朱自清写的散文,并结合自己学会的分析文章的方法和思路,来自主学习这些文章,这样一来,在使得学生对朱自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问题探究,给予思路,让自主学习效率更高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具体问题的探究和实践,因此,在实际展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时,就需要根据课本的内容,给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做到层层深入,循序渐进,这样一来,不仅能够给予学生学习课本的思路,而且能够让整个学习过程更高效。
在此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真正的实现自主学习,一方面需要我们将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提问,去解决问题,我们教师则做好引导和辅助的工作;另一方面需要我们对学生多一点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学习、提问的自信心,这样一来,更多的学生自然会更主动的展开课文的阅读和学习,最终获得更好语文学习效果,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例如,我在教学《将相和》这篇文章时,就给学生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表现如何?蔺相如有怎样的“能耐”,但为什么对于廉颇的挑战却是一躲再躲?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廉颇负荆请罪的做法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这几个层层递进问题的提出给了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然会根据这些问题,结合自己的知识和内容,自主探究更深入的问题,最终当然收获了更好的语文学习效果。
三、创设情境,丰富体验,让自主学习质量更佳
语文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等多重感官,让学生收获更好的语文学习效果。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更加聚精会神的参与语文知识的探索和学习,会有更强的归属感,自然能够获得更好的自主学习体验,有了这样的体验,教师在进行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定能有所提高。
例如,我在教学《开国大典》这篇文章时,就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即给学生播放了开国大典的影视资料,并配以相关的图片,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响起,同学们激情满满,充满热情,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此时,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章的内容,通过学习文章,观看视频来说一说自己的所思所想,学生们都能够积极的参与探索,最终在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收获了不错的学习效果。
总的来说,新课改的今天,对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变之前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融入更新的理念,更新、优化既有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带来更精彩的语文课堂是时代赋予我们艰巨而神圣的使命,我们必须将其落到实处。让自主学习走进课堂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当然需要加以重视,本文所做的分析不够全面,给出的三个策略不够完善,在日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和理论知识学习中,我还会继续努力,继续为学生收获更好的语文学习效果,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贡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张萍.关注预习 强化学法 高效展示——小学语文自主性学习培养的三部曲[J].名师在线,2016(12):14-15.
[2]于洪敏.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活动体现[J].亚太教育,2016(36):36.
[3]明邦东.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