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课堂

发表时间:2020/8/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7期   作者:何锡平
[导读] 趣味课堂的建设其本质上是为了激发初中学生的主观学习兴趣
        摘要:趣味课堂的建设其本质上是为了激发初中学生的主观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兴趣心理机制的运作下更加专注于教学内容之中,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为了切实地建立起农村初中语文趣味课堂,教师可以从乡土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家乡中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并与语文教学环节建立的联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兴趣层面的调度环节,从而激发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建立起语文趣味课堂。
关键词:趣味课堂;农村初中语文;乡土传统文化
        在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创设趣味课堂是农村教育体系现代化为语文教师提出的崭新的教学任务,也是语文教师应该做好教研工作的重点课题与教学模式创新方向。笔者认为,农村地区的乡土传统文化资源相对之下保留得更加完整且丰富,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在农村地区的语文教学趣味课堂创设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乡土传统资源这一优质资源,建立起其与语文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而以传统文化内容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趣味课堂的创设。
一、乡土传统文化在语文趣味课堂构建中的现状
        乡土文化传统资源作为本地的文化特色,对当地的初中学生而言都是较为常见的事物,在语文课程中促成乡土传统文化资源在教学中的融入,能够将传统文化资源作为主体基础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经验储备。一方面,初中学生经验储备中的乡土传统文化资源能够促成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生活化创新,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文化资源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入教学内容,能够以熟悉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乡土传统文化作为学生学习经验储备的作用,还能使学生在回忆乡土文化、深入了解乡土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被激发出对后续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加积极地接受后续的教学内容。
乡土传统文化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语文趣味课堂的构建有着较为显著的积极作用,然而在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创设趣味课堂的环节中却常常忽视了家乡传统文化资源的可挖掘性和其与语文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性。这导致大部分教师难以切实地将家乡中丰富的、天然的乡土传统文化资源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去,难以发挥出家乡传统文化的天然优势,不利于家乡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趣味课堂的高效建设。
二、乡土传统文化在语文趣味课堂构建中的策略
1.乡土传统文化引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乡土传统文化作为家乡文化,在农村地区中其文化内容常常更加完整、系统化地得到保留,并且蕴藏在乡村生活之中,农村地区的初中学生拥有较多的机会与传统文化进行接触。

因此,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师对家乡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并且将其与教学内容建立起来的联系,往往能够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乡土传统文化内容与其形式激发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主观心理机制的运作下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后续学习活动之中。
        例如在《社戏》这一文章的学习前,笔者首先向学生展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草把龙、癞子锣鼓等家乡传统文化的媒体内容。视频媒体中播放的内容以学生了解的文化内容将学生带回表演活动开展的过程之中,让学生回忆起了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具体场景。之后,笔者向学生简单地讲述了草把龙、癞子锣鼓表演的形式与其意义之后,顺理成章地引入了同样描写热闹活动的《社戏》这一文章中的主要描写内容。在家乡文化内容的媒体播放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明显得到了激发,并且其中的具体内容也为学生的课文学习奠定了相关的基础,在趣味课堂的创设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乡土传统文化主题创造学生语文学习基础
        语文学习往往需要学生拥有较多的阅历与知识储备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或是完成语文学习目标,初中阶段的学生仍然处于接触社会事务、积累阅历经验的成长阶段,部分语文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可能较为抽象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为此,教师可以乡土传统文化资源作为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过渡内容,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透过熟悉的传统家乡文化内容建立起与语文教学内容或是语文学习目标的相关基础,从而实现知识内容的具象化,以此保证学生学习的流畅性,推动趣味课堂的创设。
        例如在描写活动的写作文章描写时初中学生常常出现写作内容空泛,缺乏写作情感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写作内容漏洞百出,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为了强化学生的叙事能力,笔者以家乡的传统文化梁山灯戏为写作主题,让学生开展相关的写作。固定的主题以及学生熟悉的传统文化资源内容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更加具有方向性,并且通过此次写作实践积累,学生调动起了真情实感积累起了情感经验,为未来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对乡土传统文化资源在语文趣味课堂构建中的现状分析入手,教师往往能够将此作为理论依据而指导自身在语文教育实践中制定趣味课堂创设策略的教学活动,能够使教师的教学策略选择更加符合乡土传统文化资源在教学中的融入,从而高效地促成传统文化资源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实现趣味课堂的创设,助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桂珍.在古汉语的趣味性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J].课外语文:下,2017(3).
{2}相光彩.语文课堂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2017(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