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初中物理教师优化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观念的根本方式。众所周知,初中物理教学属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有效锻炼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目前,已有很多的初中物理教师正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式方法而且已经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亲身体验到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优化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方法,树立正确的物理学习价值观等方面意义重大。基于新课程理念要求,优化教学引导方法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需要初中物理教师继续在现代教育领域中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让学生以创新思想和方法解读物理知识,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物理核心素养。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和梳理,了解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并创新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以“探究,验证”为着力点客观分析物理知识概念和物理实验原理。总的来说,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非常重要,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开拓学生的学习思维,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基础和前提
1、以学生为中心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人本教学”理念已经成为了主流的教学理念之一,在“人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需明确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对其学习行为的重要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任何的创新行为都源于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所以教师必须以学生为课堂中心,激发其自主思考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基于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进行学习创新。
2、发挥教师的教学引导作用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教师的教学引导作用。初中生的物理知识尚不丰富,创新创造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此时就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方法提供一定的指导,这样才能让学生少走弯路,高效学习。
(二)方法和策略
1、生活化导入,激发学生思考兴趣
借助丰富多样的生活化学习素材,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比如在《重力》教学导入阶段,教师先展示某个生活场景——一群农民伯伯打核桃。
展示“核桃从空中垂直落下”的动画,继续提问:“核桃此时是什么样的运动状态,它受什么力的作用呢?”继而引出“重力”这一物理概念。这样的导入方式既可以使学生牢固的记住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又可以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施力物体的是地球。
2、多媒体展示,降低学生理解难度
多媒体展示物理知识能让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有趣,从而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核桃垂直落下过程中的受力情况,画出受力分析图,展示相同时间核桃的下落距离,提出问题:“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核桃受什么力的作用?”“为什么相同时间核桃的下落距离不一样,它们之间有何奇妙的数学关系?”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进一步体会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物体在空气中加速下落是因为受到重力的缘故。
3、导图化总结,引导学生学习思路
思维导图作为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对整合学生的学习思路非常有效。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基于系统、科学的知识框架,所以教师在课堂总结阶段应采用导图化总结方式,让学生构建适合自己的思维导图。根据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引导学生画出思维导图,既突出教学重点又梳理了知识结构,使知识网络更加形象系统。
4、拓展性思考,拓宽学生学习视野
学生在学完重力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再回归到最开始的教学场景——农村伯伯打核桃,提出问题:“除却重力之外,农民伯伯打核桃的过程中还涉及了哪些物理力学知识呢?”引导学生思考,“力的相互作用”“弹力”,大家的答案非常多,教师此时让学生画出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受力示意图、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示意图、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力示意图,通过画图使学生体会到共点力的作图方法。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探究不同种类的力并简述其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从局部到整体,获得更多的力学知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理念思想指导下初中物理教学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当明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并采取科学的教学理念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积极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体会其中的物理知识,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尝试应用物理规律解决解释实际问题,培养创新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丛树林.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 2015, No.542(34):140-142..
[2]唐小军, 甘肃省陇西县碧岩初级中学.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分析[J]. 学周刊c版, 2018(33):189-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