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0/8/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7期   作者:邓宗碧
[导读] 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然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
        摘要: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然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只有实现了有效教学,才真正符合课程改革和生命成长的主旋律,才可以为学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求知、体验与探索的空间。基于此,笔者就立足自身教学实践与经验,对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实现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这一问题展开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导入;信息技术;合作学习
        就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而言,仍以传统的“师讲生听”为主,由于教师习惯性地占据主导地位,这便严重阻碍了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能力素养的培养,进而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倡导对话、合作与探究,力图突破超越传统的记忆型教学文化,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结构,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当中与学生发展以及课程改革不相适应的环节进行及时地优化调整,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内在的主体价值与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一、灵活运用导入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一个成功的导入环节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又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充分认识到课堂导入重要性及必要性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特点与新课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以便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创造一个有利前提。
        以《落花生》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我对学生说道:“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猜猜它是哪种植物。”之后,我利用课件出示了谜面: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很快,学生猜出了谜底是花生。于是,我先是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再让学生就花生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营养价值、作用功效等进行了讨论。之后,我顺势引出了新课:“‘落花生’不仅仅是农作物的名字,还是我国著名作家许地山的笔名。好端端的一个人,为什么要以‘落花生’为笔名?接下来就让我们去文中一探究竟。”如此,通过对导入环节进行灵活设计,不仅激活了课堂教学活力,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新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语文教学内涵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既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诗歌,亦有形象生动、发人深省的童话、小说,仅凭教师一味地口头讲授不仅难以取得理想中的教学效果,甚至还会在极大程度上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

此时,信息技术的出现为优化语文教学效果提供了有利契机,教师应善于合理运用这一现代化视听工具来将文本中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得更具形象化和生动化,以此来丰富语文教学内涵,优化语文教学效果。
        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我先是运用信息技术呈现了威尼斯的风光图片,以使学生对这座水上城市的特点进行初步感知。在接下来为学生讲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过程中,我运用信息技术呈现了小艇的样子,并指导学生图文对照,直观体会文章描写之生动形象。之后,我结合船夫的图片,介绍了其服饰特点和相关传统,并播放了有关视频,以引导学生体会船夫驾驶技术之高。最后,我展示了朦胧夜色中的威尼斯。如此,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将文本所描绘的背景、环境及情景直观地呈现出来,不仅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涵,而且还使学生深层感知了威尼斯独特的异国风情及小艇的构造特点。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不仅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的颠覆与变革,其在发挥学生主体价值、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方面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来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实现师生、生生间的有效互动。
        在学生阅读完《丁香结》这篇课文后,我结合文本内容设置了如下问题,以供学生交流探讨:1.读全文,说一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丁香的?她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2.课文第1—3段共三次写到了丁香,描写的侧重点有何不用?作者这样安排顺序用意何在?3.作者为什么称丁香花为丁香结?在作者心中,丁香花也是哀婉和愁怨吗?谈一谈你对此的理解。4.作者为什么先写“丁香花”,后写“丁香结”?5.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如此,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发展和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和感受能力,实现了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总而言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反映了新时期下素质教育对教育教学的最高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对“有效教学”执着追求的理念,做到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语文的学科特点出发,不遗余力地探索和寻求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收益。
        参考文献:
        [1]孙迎春.关于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几点建议[J].学周刊,2017(05):123-124.
        [2]杨昆瑾.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6(48):270-2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