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近几年一直致力于教育的改革。各阶段各学科教师都需要关注所教学科的内容,重视教学方法的革新。初中物理教师自然需要特别关注所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教学模式的革新,将情境教学法有效的融入到课堂中,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本文将谈一谈将情境教学法有效融入初中物理中的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情境教学法;教学策略
近几年,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了,教育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渠道,自然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革新。物理是初中生所需学习的基础学科,初中物理教师需要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教育的个欣赏,重视学生对物理学科学习兴趣的激发,有效的实施情境教学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将情境教学法有效融入初中物理中的方法,希望能够助力教育的发展。
一、创设与生活相关情境,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能够积极、主动地接触某种事物。因此,初中物理教师有必要重视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创设,以此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以主动性的姿态进行知识的学习。
如,在教授“家庭电路”这部分知识时,笔者便会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在课堂上,笔者会对学生说:“同学们,请结合你们的实际生活经验,说一说在你们的家中,需要用到电的电器?”学生在笔者问题的引导下,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说出了冰箱、空调、电视等多种多样额家庭电器。在学生说完后,笔者便对学生:“这些电器是如何接入到电路中的呢?他们的电能是从哪儿来的?如何知道一个月家中用了多少电能?”笔者所问的问题,能够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得学生融入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对有关家庭电路相关的知识产生十足的兴趣。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不能有效的作答出正确的答案,笔者对学生所说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评价,并引入了本节的知识,而学生则能够认真听笔者的讲解,使得笔者的教学变得十分的顺利。
总之,初中物理教师有必要关注物理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多多引入生活元素,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得学生能够更为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具备十足的学习动力。
二、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升教学的直观性
信息技术是科技发展的产生,具备视频、图片、动画等形式,能够将物理知识进行形象的展示。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得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的学习。
如,在教授“安全用电”这部分知识时,笔者便会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的教学。在教学开始前,笔者会根据所教学的内容,在互联网上搜集与之相关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进行一定的整合,放在课件中。在课堂上,当笔者向学生讲解有关单线触电、双线触电、接触触电、跨步电压触电这四种触电的方式时,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现自己所搜集的与之相关的资源。资源以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形象的展现了这四种触电的方式,并讲解了触电后的急救原则与方法。视频展现的十分的生动,能够使得学生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认真的观看,并更好地了解与触电相关的知识。视频展现完后,笔者便带领学生梳理了视频所展现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了知识的讲解,而学生则迅速地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初中物理教师有必要多多关注信息技术所具备的优点,有效地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的教学,从而使得教学能够更为直观,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
三、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初中物理教师在实施情境教学法时,也可以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使得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如,在教授“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这部分知识时,笔者便开展了搜集式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笔者根据教学目标,向学生布置了借助互联网、书籍、报刊、杂志等形式,明确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为了使得学生能够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笔者还将班级上的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式的知识的搜集。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更为主动性的进行了这个实践活动,积极配合小组内的其他成员进行了资料的搜集。最终,笔者让学生所探究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展示,并对学生进行了评价,使得学生查漏补缺,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总之,初中物理教师有必要多多开展实践活动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实践活动中自主性探究物理知识,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有效的思维能力的提升,物理学习水平获得有效的发展。
综上,对学生来说,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十分的重要,有利于培养自身的物理素养,解决自身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初中物理教师有必要意识到所教学科的重要性,关注教学的效率,有效的实施情境教学法对学生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使得学生因此具备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志鹏.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情境教学的设计[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1).
[2]孙恒盛,王琼燕,张婷.在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情境教学的“再”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