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地理教学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地理认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初中地理学习的大部分内容是区域地理,因而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及策略,也就为初中地理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教授学生掌握区域地理认知的知识内容。区域地理认知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地理时形成独特的思维模式,这也是学生进一步进行地理课程学习所必须掌握的基础能力之一。
关键词:初中地理;区域地理认知;学习方法培养
引言
区域地理认知能够引导学生对区域形成系统认识,可以准确把握区域各方面特征,进而进行相关分析、预测等。除了具备基本的区域认识功能,区域认知更大的益处在于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学习地理所必需的“地理思维”,即对自然地理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等有系统认知与掌握。所以,区域认知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能否更好地学习并掌握地理课程内容。
一、具备区域地理认知能力对于学生的积极意义
学习地理首先要对不同区域的特征、形成过程、原理等进行系统掌握,区域认知能力就是对不同地域系统的特点、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准确、全面分析,并能根据掌握的情况进行推理、预测、判断等。具备科学的区域认知方法,学生可以从区域视角对自然界各种现象、地理问题等进行思考、探索,从而形成独特的地理学习意识。同时对于不同地域之间的区别、联系、区域人地关系等进行科学分析,分析的方法包括区域综合分析方法、区域比较分析方法等。不同区域具备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等各不相同,区域认知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基于因地制宜理念、对不同区域实施差异化开发的策略。所以,系统掌握区域地理认知能力对初中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尤为重要。地理课程是一门严谨规范的学科体系,区域划分都是基于严格的科学依据,学生扎实掌握区域地理认知能力,是形成地理逻辑思维的重要前提。
二、提高学生区域地理认知能力的方案策略
(一)推动学生形成区域划分和尺度认知思想
区域认知教学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认知能力。教师可以先教授学生对地球各个大洲以及各个大洋形成与分布的正确认识,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细分情况,比如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分布情况;不同国家和地区自然特征的划分都是基于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教师在教授学生准确掌握区域划分情况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准确分析、比较各个区域所具备的各种自然条件,进而清晰把握划分原理。众所周知,地球仪、地图等是学生进行地理课程学习的基本工具,通过这些工具学生对于区域会形成大致感知与认识。学习区域地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立体思维模式,而单纯依靠位置记忆等是很难系统掌握各个区域的具体情况。所以运用地图进行区域分析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但仅仅依靠地图还是不够全面的,学生应该结合其他资料和方法从多个方面去加深理解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比如,一个区域在地球上的位置可以分为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前者就是这个区域的经纬度位置,对于那些重要区域,学生必须要熟练记忆其经纬度位置。而相对位置则有很多情况,相对物不同相对位置也就各不相同。比如,人教版地理课程“从世界看中国”这一学习内容,通过海陆位置即所属不同区域的位置、邻近区域位置等可以对我们国家的地理位置进行多角度分析。
(二)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地理区域所具有的特征
不同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各不相同,这是必然存在的差异,而区域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组合情况使得这些区域既有大环境的差异性,又可能存在小范围的相似性,因而如何准确把握不同区域特征成为地理学习的重点以及难点内容之一。初中学生在学习掌握不同区域所具备的特征时,要系统掌握形成独特地理特征的因素,并对区域日后发展趋势进行初步预测和可行性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系统以及分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首先掌握一个区域的主要特征,然后再掌握这个区域的次要特征,对一个区域所具有的特征进行科学分类。主导特征是一个区域的自然名片,比如地中海气候是地中海区域的主要特征,学习区域特征时要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区域,发现并解释各个区域特征不同的原因,学生掌握了这些区别,慢慢就能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国的自然资源》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向学生展示我国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同时,播放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很多地区人均资源占有率不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距甚远的图片,使学生更加真实体会到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以及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现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解决资源问题的措施,来充分掌握本章节知识点。
(三)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区域间差异情况进而掌握区域间地理性质的联系
地球是由各个区域组成,这些区域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别因素,如果将大的区域进一步细分,同一个大区域又包含着无数小区域,这些小区域之间同样也存在各种差异,正因为各个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各个区域因此形成了一种互补需求状态。差异与联系是各个区域之间的基本存在形态,系统分析所有的联系以及差异,可以在更深程度上认识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与制约关系。教师可以有目标性和方向性的选择若干个不同区域,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探讨这些区域所具备的自然因素、文化背景、经济资源等等,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各个区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应用引导比较分析方法,推动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各个区域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这样学生对这些区域就会形成更加深刻地认识。
比如,比较分析南北方地区、东部季风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时,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以上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资源分布情况、文化习俗、产业形态等等,这样学生可以系统、全面掌握不同区域特征,由此形成更加扎实的区域认知素养。
结语
区域认知能力是初中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基本能力,是进行地理深入学习的关键。区域地理的学习,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机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了解区域地理认知的学习方法和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基本技能方法,树立正确的地理空间关系和人地关系,培养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区域认知素养决定了学生能否形成地理学习兴趣、思维、习惯等。因此,需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案以及系统方法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梅艳,韩晗.信息技术在区域认知素养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09):51-52.?
[2]陈荣祥.地理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区域认知能力[J].中学课程资源,2018(02):47-48+46.?
[3]朱枭雄,向红.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的教学探索——以初中地理人教版“东南亚”一节为例[J].地理教学,2017(16):24-2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