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10期   作者:许钢
[导读] 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更多新要求
        摘要: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更多新要求,机械传输式的传统课堂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对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诸多需求,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教育模式亟待建立完善。为此,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将问题导学法引入数学课堂。本文从问题引导法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入手,重点探讨将问题引导法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促进作用;应用策略
       
        从初中阶段开始,数学不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更加具有逻辑性,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思维能力。教师不光要锻炼学生的基础运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数学教师不断改革教学手段,补齐传统教学模式的短板。问题导学法的应运而生,给初中数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值得数学老师们积极钻研,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应用问题导学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实现形式。
       
一、问题引导法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
        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比小学阶段的知识容量大、概念性强,更加具有逻辑性,导致很多学生难以适应,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然而,传统教学思维禁锢下的数学老师,授课方式较为老套,只顾一味照搬教材教案的知识内容,却缺少有效的沟通机制,忽视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
        问题导学法的出现成功打破这一僵局,问题导学法要求教师结合学生学习规律和实际水平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发言权,增加了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频率,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主观能动性。
(二)增加数学教学趣味性
        传统数学课堂受应试教育的重压,过分强调学生的解题能力,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生搬硬套公式,沉溺于题海战术无法自拔。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机械且被动,长此以往,就容易消磨学生的意志,导致学生难以感受到数学课的乐趣,丧失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数学课堂上应用问题导入方法,能够帮助老师由浅及深、由简入繁的多层次、多角度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思考,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把学生从题海的压抑中解脱出来,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具趣味性,更加容易调动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积极性。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具体策略
(一)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数学课本是开展数学教学的基本依据,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个中心点进行。然而,由于课本上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比较抽象,老师在课堂上一味照本宣科,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因此,老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设置问题时,应该提炼出教材的知识框架和重点,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降低学生理解数学的门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问答互动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时,教师通过研读教材教案,梳理出知识脉络,教学重点是能区分出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难点在于辨别棱柱、圆柱、棱锥之间的关联性。然后联系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展开问题的设置。通过多媒体展示国旗、汽车LOGO等图形和鸟巢、水立方等学生熟知的建筑引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概念,再让学生们回答生活中常见事物有哪些是长方形、圆形、三角形,又有哪些是长方体、球体和锥体。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概念,并初步构建实物与几何图形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通过游戏实践增强交流互动
        数学知识本身就比其他学课晦涩难懂,不具备活力,如果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再采取一板一眼的教学形式,会使数学课堂更加死板僵化,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甚至让学生感到昏昏沉沉、不知所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问题导入时,可以通过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游戏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互帮互学,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例如在讲解《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一章时,教师可以在课题上将学生划分成几个活动小组,每个小组发一个装有许多围棋子的不透明箱子,对学生进行提问:不把围棋子倒出来,能估算出箱子里的棋子数吗?然后引导各小组进行游戏,先取出10颗棋子做好标记,再放回箱子摇匀,再取出15颗棋子,数数有几颗被标记过的棋子,由此估算所有棋子的数目。在游戏过程中各小组发挥想象,激烈讨论,共同验证,每个学生都全情投入、默契配合,不仅轻松的体会到了数学统计学的妙趣,也增强了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富有针对性的问题立竿见影
        初中阶段的数学初具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特点,一旦授课老师缺乏统一协调性,就容易导致上课过程冗杂繁琐,不能一阵见血,学生难以开门见山的明白知识的框架结构,也不易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在运用问题导学法时,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具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在能力范围内精准把握知识要点,提高数学课堂的授课效率。
        例如,在《用坐标表示平移》这一节中,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老师可以利用教具在黑板上画出坐标系,先让学生回答某一点在坐标系中向左右平移或者上下平移时,其对应的横纵坐标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再对比某一图形发生同样位移时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而得出左减右加纵不变,上加下减横不变的规律。这种直截了当的问题导学法,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要诀,起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应该重视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授课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新模式,通过问题导学法的高效应用,增强课程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性,保质保量完成数学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顾新峰.浅析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8,000(014):P.5-6.
[2]钱青松.浅析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智慧, 2019(9):6-6.
[3]杨万训.浅谈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对策[J].中外交流,2019,000(011):210-2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