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如今,作为“立德树人”主阵地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尽管体现了新课改以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但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普遍还存在诸多问题,造成初中道法课的德育实效性相对较低、“立德树人”徒有虚名。因此,广大初中德育课教师需要不断创新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策略。一方面,要有目的地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有价值的情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根据教学的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站在学生思维的角度,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以此推动课堂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品德的和谐生成,进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价值和德育实效性。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德育;生活;价值;实效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但长期以来,我们在德育认识和实践上存在一定问题,突出表现在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把德育从人们的生活中剥离出来,割裂德育与生活的联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人的道德是根据个体生命的经历、经验、感受和体验不断生成。人们是为了生活而提升、改善社会的道德,培养发展个体的品德,并不是为道德而道德。因此,德育必须在生活世界中进行。总之,品德的培养所遵循的是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
作为初中生德育主渠道,德育的“关键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地修订或修改,如今已经不是“假大空”的抽象理论和“目中无人”,而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集中体现了以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因此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也一定要回归生活,着力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创设有价值的生活情境,引领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教学目标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认为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价值都是附属的,可有可无的。这种教学观念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课堂教学丧失了教育价值的功能。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事实上,“政治课如果单纯地沦为记忆与背诵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向死路一条,而只有精神的引领才是政治课的根本价值所在。”(李晓东语)也就是说,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所追求的绝不是简单的分数和成绩,也不是纯粹的政治教化。而是个体生命的“价值”和“精神”。是解决人的整体素质的创建。当然,我们也不是不要知识,知识是基础,是前提,我们要学会从知识当中挖掘价值,用价值来统领知识。“知识能解决生活问题,知识才灵动起来、丰满起来,知识才有意义”。也就是说,知识是载体,价值才是目的。只有“价值”引领才是我们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不二法门”。因此我们的教学要淡化知识的传授,要发挥学科知识的价值引导功能,力图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努力从认知上说服学生,从情感上打动学生,从态度上改变学生,从价值观上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情境的体验和感悟中陶冶性情,升华品格,提升道德。
二、课堂活动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力求活动生活化。
众所周知,一个人道德知识无论如何丰富,若无切身的体验和情感的介入,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道德认知,也不可能产生道德行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基于生活、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这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基本理念之一 。没有生活的课堂是没有根基的,没有生活冲突的课堂是没有感染力的,没有真实生活的课堂也不是真实的教学。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体验性学习的需要,一方面,着力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身边的话题,创设有价值的生活情境,注重挖掘生活情境中的德育价值,真正做到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
另一方面,教师要利用教材的“脚手架”功能,在形态上不以对知识进行系统理论阐释为主,而是通过设计与初中学生生活贴近、初中学生喜爱的活动,采取分析、比较、探究、对话、合作、讨论、生活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各种体验和感悟,让他们在体验、反思与分享中展开思维和情感过程,进而涵养品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提高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
比如在讲八年级上册第六课《责任与角色同在》一课时,结合教材中两个“探究与分享”,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自己的角色有哪些,承担的责任有哪些,这些责任来自哪里?同时为了能让学生切身体会角色与责任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进行角色互换,换位思考,通过角色扮演感受人物内心的变化,进而明确:每一种角色都意味着承担相应的责任,责任与角色同在,不同角色,不同责任,多重角色,多种责任。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深切地感受到,什么叫责无旁贷,什么叫人人有责。
三、课堂提问要讲求艺术,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因此课堂提问已逐渐成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了解学生思维动向, 展现学生思维过程,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和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做出正确价值选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在情境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的关键,将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是学生进入主体角色的入门之径。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根据授课内容设置合适的生活化情境,还要注意适时地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以此营造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
比如:在讲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二框《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一课时,及时引入了当时在网络上发生的杜嘉班纳辱华事件(即“D&G”事件),一方面该事件刚刚发生,正值网上热议,适时地引入课堂,能够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另一方面该事件发生后,陈坤、王俊凯、迪丽热巴等众多明星纷纷宣布退出原定于在上海举办的D&G时装秀,同时不少明星开始解除与D&G的合约。基于一些学生平时对明星比较关注的情况,教师结合该事件,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问题,层层思考,共同探究(明星们的行为,你是否赞成?为什么?当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如何做?明星们的做法对我们如何爱国有何启发?等等。)层层思考被剥离之后,学生对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认同感初步形成,课堂的德育价值基本实现。
当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注意问题和情境的融合。既不能过于暴露、直接,又不能过于隐蔽,要将问题和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其次设置的问题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有层次性,让学生想回答,能回答。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有效参与课堂,逐步形成自己的态度、立场和观点,并能有理、有据、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而实现价值引领。具体设计策略表现为:
1.问题设置要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冲突性。即问题不能太简单,要有思维的价值,能够激起学生的思考兴趣。
2.设问的方法要明确,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即让学生知道从哪个角度,哪个范围去思考问题,回答有目的性。
3.教师应尽量从学生已有经验的背景中或课堂教学中设置的活动情境中提出问题,最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问题 (即问题要生活化) 。这样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讲,有感而发,深有感触。
4.问题设计要以问题“真”,问题重思辨,善于追问为基本路径,直面学生的真问题,凸显价值澄清和价值引领,充分挖掘思维的厚度。特别是追问可以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澄清事实,使模糊变得清晰,而且还能进一步增强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缜密性、深刻性。
问得多不如问得好,问得好不如问得妙。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提问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的提问艺术能让道德与法治课堂趣味无穷、其乐融融,达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效率,凸显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
参考文献:
[1]郭林,蒋喜华.德知·德情·德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中小学德育,2018(2).
[2]刘忠.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德育生活化的实效性探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2(34)
[3]王顺田,王树明.张家口市初中课堂教学方法研究[M].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4.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实效性研究》(编号:1904301),此文为该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