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中职数学的三点做法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10期   作者:姚成丽
[导读] 笔者从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应用、推行分层教学三个方面,
        摘要:笔者从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应用、推行分层教学三个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出了深刻的体会,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职数学、学习兴趣、问题解决、分层教学

        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有自身的严密逻辑性、高度抽象性。对于中职生,要想学好数学,必须培养兴趣,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必须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学生层次不一,必须分层教学,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激发学生兴趣
        首先采取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当课堂的主角。教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的艺术家,教师的责任是做学生的向导。对于中职生,尤其不能从头讲到尾、满堂灌,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去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当课堂主角不当观众。
        其次联系实际教学,让学生对数学内容产生兴趣。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它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能对有关的学习内容产生好感。在中职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考虑专业特点,挖掘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在不影响数学理论严密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从专业特点适当选取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确数学与其专业密切相关,从而感到学习有趣,学习有用,主动学习。
        再次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包括整数与分数、有理数与无理数、实数与虚数的正反美。包括奇函数与偶函数的对称美。包括椭圆、双曲线的图像美。学生在美的环境与内容中自然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增加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说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数学知识与规律的一种重要心理因素。有了兴趣,学生就肯于动脑筋,就会认真听课,就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题方法,探索解题思路。
        二、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法
        问题解决教学法,就是从情感、思维方法、知识建构等方面恰当平衡,解决问题。它的模式是营造问题解决的教学情景,提供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时空,引导学生提出猜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练习巩固。
        要尽可能地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惊奇和疑虑,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尽可能地让思路来得自然一些。因为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掌握与思考,通过反省来主动构建。要做好推导的过程,让学生明白过程,掌握方法,这样学生才会对问题真正认知本质特征。作业也是很关键的,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作业,突出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问题解决教学法重在教会学生“想”,培养思维能力。

因此,教学中应该注意,创设好“想”的情境,让解题活动一开始就充满体验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投入和参与感,产生求知的冲动与欲望。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地运用知觉顿悟、合情猜想去揭示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思维联系。教师尽可能地提供揭示思维联系与背景材料,让学生自己去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已知和未知进行逻辑推理、演绎,力争实现已知到未知的超越。教师还要提供反思体味的空间,让学生运用心智去品味“想”的过程,体味知识经验的时运用机,从而形成数学意识,学会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促成知识的融会贯通,解题的举一反三。问题解决教学法能够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他们自主探索的能力,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培养他们的知识建构、平和的数学情感,并学会和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
        三、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笔者认为,中职数学教师必须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中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而分层教学正是因材施教原则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我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基础和数学能力等情况,把全班学生分成A、B、C三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实行分层教学,从而激活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教学对象分层。A层学生基础好,属于进一步拔尖型;B层学生基础一般,属于进一步提高型;C层学生基础差,属于耐心辅导期望提高型。三层学生比例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学习的变化,可做必要的调整。对学生这样分层的意义,目的时让每位学生都有进步,最终目标时达到C层学生逐步解体或大幅减少,A层学生不断壮大,总体提高成绩。
        其次教学内容分层。对于A层学生,除了要求他们掌握课本上的知识之外,还补充一些学习资料,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B层学生,主要是要求他们消化吸收课本上的知识,对于补充资料不强求;对于C层学生,主要是要求他们弄懂弄通课本上的基本定义定理公式即可。
        再次是课堂教学分层。上新课时,A层学生在短时间内可能已经掌握了,允许他们边听边做,B、C二层的学生则必须专心听讲,听明白了,然后再做练习。在提问环节,对于复习旧知识的问题或简单的新问题,主要提问C层学生,一旦C层学生有了进步与成功,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而提一些较高层次的问题,主要有A、B两层的学生予以配合解决。这样分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各层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数学课堂生动有趣,充满活力。
        最后是作业和辅导分层。现在中职学生的教材中的题目其实已经分层了:练习题、习题、复习题。我要求A层学生必须完成课本上的各组习题外,还应尽量完成资料上的习题;B层学生必须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和习题,还应完成部分复习题;C层学生必须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适当做习题。在辅导环节,也利用学生课内外自习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辅导。正确引导学生帮助C层学生克服自卑感,少批评多表扬,帮助B层学生查漏补缺,启发诱导A层学生完成资料上的创新思维题目,甚至成为教师教学上的好帮手。
        我在教学中的实践也充分证明,数学分层教学非常适用于学生,它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找到了自信,又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