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养成教育,始于小学入校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6期   作者:张鸿雁
[导读] 教育的实质就是养成好习惯。家长要从孩子一年级入校开始,对孩子进行习惯的养成教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第十三小学
       
       
        摘要:教育的实质就是养成好习惯。家长要从孩子一年级入校开始,对孩子进行习惯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习惯;教育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好习惯能使人受益终生,坏习惯也能贻害人的一生。那么,刚入校的一年级小学生家长如何做好孩子的养成习惯教育呢?
       
        一、培养习惯,责任重大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
       
        1、科学地为孩子购置学习用品
       
        一年级小学生所用的学习用品要符合他们的特点,选择的原则:利于学习,便于携带,使用方便,益于发育。书包:双肩背,,耐脏,易洗。铅笔:H硬芯、B软芯、HB型均可,软硬适中,圆型,孩子握着舒服,对手部肌肉的发育有好处。数量5~8支。文具盒:准备笔袋。橡皮、卷笔刀:擦干净为主,不能花哨,影响注意力。
       
        2、养成孩子做课前准备的习惯
       
        一句话:“成功总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要让孩子养成做事有准备的习惯。如:每天做完课后整理自己的书包,做到第二天上课有备无患。
       
        3、培养孩子正确的写字习惯
       
        一年级孩子年龄在6~7岁,他们手部的肌肉才开始发育,做精细动作的能力较差,握笔写字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是比较费劲的,且孩子学写字的过程正是手部肌肉发育的过程,故掌握正确的握笔方法对孩子今后的书写速度、书写美观、书写能力有重要的关系。从孩子开始写拼音时,家长就要注意他们的握笔、写姿姿势,正确做好“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眼离书本一尺、胸离书桌一拳。
       
        4、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先写后玩的习惯
       
        独立完成作业指家长不陪写、不陪读,不指手划脚,不干扰;有问题可适当帮助,让孩子养成问老师的习惯。先写后玩:孩子放学后,吃、喝、玩不可取,应先写完作业再玩耍。要让孩子明白: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对任务要认真完成,不可任性。一年级的家长还要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查看当日的作业是否认真完成,读、写、默、背是否过关,有问题及时补救并签字。
       
        5、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
       
        阅读对提高一个人的素质至关重要。看书阅读时,眼睛扫视书页,快速浏览,大脑要迅速地思考,做出判断、推理,这有助于孩子记忆力、理解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更有助于孩子写作能力的提高。家长要利用休息日带孩子去购置合适的儿童读物,家中尽可能多放置书籍,让孩子触手可得,有空就能阅读,大量地积累语言文字,感悟中华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
       
        6、养成每天与孩子多交流的习惯
       
        与孩子聊天交流不仅能给孩子创造一个锻炼口语表达的机会,还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宣泄的平台,利于孩子心里健康的发展。交流的内容很广:课堂学习,学校生活,同学关系等。面对孩子处理不了的人际矛盾时,家长可以替他想办法,出点子,帮他化解矛盾。同时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家长可以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能使教育有的放矢。让孩子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对于他今后的人生道路很重要。经常引导孩子说心理话,不仅可以增进亲情,还能使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得到潜移默化地提高。
       
        7、严格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
       
        守时是一种良好的品德。父母可为孩子准备好一个小闹钟,教会他看钟表,并有意识地规划好孩子的作息时间,调整好孩子的生活起居习惯,养成孩子准时自己就寝,准时自己起床的习惯。最好和孩子共同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并贴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要求他严格执行。


       
        (二)正确的行为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实培养孩子的习惯也就是立规矩,按规矩办事。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成就一个人的基本素质。
       
        1、待人有礼貌的习惯
       
        礼貌是人际交往活动中相互友好和尊重的重要标志,它能反映一个人内在的修养,其背后映射的是一个人的家庭教育和家族素养,因此古话有“观其行而知其言,观其言而知其人”一说。礼貌习惯的培养应从小抓起,从一年级开始强化,让孩子从实践中知道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从小让孩子学用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等,养成习惯成为自然。
       
        2、养成讲卫生、爱劳动的习惯
       
        讲卫生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座城市、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讲卫生和爱劳动是相辅相成的,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可从简单处着手,如不乱扔垃圾;在家每天早晚洗脸、洗脚、洗袜子;每周换衣服、洗澡、剪指甲等;学做简单的家务,如洗碗、扫地、收拾碗筷、整理小房间等;在校帮老师做值日,打扫教室。通过劳动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家庭、班级中的一员,有责任、有义务为班级、家庭服务。孩子从小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对培养他们的孝心、感恩之心及身心发展都有好处。
       
        3、养成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强化安全意识,做文明人。家长从小要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安全保护和防范意识都要从家长做起,给孩子以示范作用。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方法
       
        1、及时表扬,形成动力
       
        表扬是对孩子所作所为的重要评价,能帮助孩子树立自信,使孩子的学习行为越来越好,进入良性循环。家长要善于捕捉和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使之成为让孩子把缺点转化为优点的动力。
       
        2、言传身教,榜样示范
       
        因为6~7岁的孩子模仿性、可塑性强,所以在日常行为、习惯等方面,家长要对自己严格要求,时刻检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3、物质奖励,一举多得
       
        一年级小学生荣誉感很强,家长也可以给予孩子合适的物质奖励。如买一本书、吃一次大餐等;让他学会记帐,理性消费。这样不仅能让孩子体会父母劳动的不易,还能教他从小挡住诱惑,培养意志力,一举多得。
       
        4、及时联系,保证效果
       
        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表现,及时与老师联系,多与老师沟通,商讨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使教育保持一致性。
       
        5、陪伴孩子, 健康成长
       
        家长爱孩子就要在孩子的教育上下功夫,尤其从一年级开始,每天花时间陪孩子玩,费精力和孩子一同读书;耐心地倾听,不厌其烦地督促,帮孩子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形成良性循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做父母的一定要有牺牲精神。因为这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幸福。
       
        6、学会吃苦,享受快乐
       
        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不要怕吃苦受累。孩子童年时代的记忆力强,求知欲旺,精力充沛,正是学习知识,掌握各种技能的黄金时期,此时若要严格训练,养成好习惯,孩子将来就可能越来越爱学习,终生受益。家长要鼓励孩子勇敢地接受学习上的考验,为自己长大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研究证明:一种习惯的养成需21天,巩固强化需3个月,可见对刚入校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习惯养成教育是多么重要。
       
        总之,播种一个信念,收获一个行动;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个性格;播种一个性格,收获一个命运。习惯的养成教育,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家长要从孩子入学开始的小事做起,长期坚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使孩子茁壮成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