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文旅融合激活文旅——创造扩大内需的长沙经验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6期   作者:刘慧扬
[导读]
 长沙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长沙交响乐团副团长
       
       
        近年来,长沙紧扣“建设国家创新创意中心、打造国际文化名城、世界旅游目的地”目标,深挖文旅消费潜力,将文旅消费打造成全市扩大内需的强大引擎,文旅消费趋向中高层、产业发展保持中高速、产业形态迈向中高端。截至2019年底,全市公共文化场馆和机构接待人次达到5000万,同比增长15%以上;接待国内外游客将达到1.66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将达到2000亿,同比增长均达12%以上。长沙成为全国的网红城市,获评“中国十大夜经济影响力城市”,连续十二届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41号),长沙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 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的实施意见》(长政办发〔2019〕46号)和《关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长政办发〔2019〕47号),在全国走在了前列,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工作推进会在长沙召开。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问题和不足。
       
        一是长沙文旅消费的品牌不够响。
       
        从历史文化看,长沙缺少兵马俑、故宫那样的文化名片;从自然资源看,长沙缺少大江大湖大山大海那样独特秉赋。
       
        二是长沙文旅消费的质量不够高。
       
        长沙的游客以一日为主,过夜游客较少。一日游平均消费为840多元,而过夜游能达到近1200元,杭州等城市的过夜游达到了1500元。
       
        三是长沙文旅消费的结构不够优。
       
        据2019年国庆节监测数据,长沙市的省外游客仅占43.7%,而来自广州深圳等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武汉南昌等长沙中游城市群的又占了将近50%,说明长沙还没有成为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环渤海、长江三角洲、成渝、西安等重点城市群的目的地,长沙还主要是其他城市的客源地。
       
        四是长沙文旅消费的规模不够大。
       
        长沙游客总数、旅游总收入、入境游人数等指标在全国城市12-15位之间徘徊。与全国相关城市差距还较大,例如,西安2019年游客总人数达到了3个亿,旅游总收入达到了3000亿。
       
        一、彰显城市特色,文旅融合要更加深入
       
        一是放大文化优势促融合。
       
        融入传统历史文化,依托岳麓书院、贾谊故居、马王堆汉墓、走马楼简牍等长沙独有的历史资源,以及炭河里青铜、铜官窑陶瓷、长沙国王陵等考古遗址资源,营造有品质、有格调、有特色的消费环境。精心打造坡子街、太平街、都正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街区。融入红色革命文化,提质提升岳麓山、橘子洲、刘少奇纪念馆、秋收起义纪念馆等红色景点,努力打造“伟人故里、红色热土”的城市形象。融入现代都市文化,树立“娱乐之都”品牌形象,举办“阳光娱乐节”系列活动,扶持琴岛演艺、红太阳演艺、魅力四射酒吧、上机堂网咖等知名品牌转型升级。
       
        二是放大区位优势促融合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一带一部”首位城市和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长沙要加速建设国家交通物流中心,拓展入境客源市场。依托“米字型”高铁网络,着力构建长沙四小时航空经济圈,使黄花国际机场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通往东南亚国家航线最多、航班密度最大的机场;依托11条中欧班列(长沙)线路,依托五大洲31个国家的52个友好城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依托全面开放的新格局释放消费潜能,力争十四五期末长沙每年接待入境游客超150万人。
       
        三是放大产业优势促融合
       
        中南传媒排名世界第六,湖南卫视跻身亚洲四强,全市上市文化企业7家、新三板上市文化企业14家,文旅消费扩大升级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要发挥龙头文旅企业的引领作用,使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演艺湘军成为打响业界、引领消费的风向标。


       
        二、坚持民生导向,产品供给要更加充分
       
        一是基本文旅消费要有保障。
       
        要继续推进“一圈两场三道”建设,继续推进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站)和国有景区实现免费开放。
       
        二是多元文旅消费有选择。
       
        建立民办公助机制,全面扶持全市77家非国有文化场馆,其中民办博物馆11家、民办图书馆12家、民办非遗馆24家、民办艺术馆30家。推出主题公园游、休闲度假游、乡村生态游、红色研学游等特色旅游,形成一小时航空旅游网、三小时高铁旅游网、四小时高速旅游网。推动多元业态创新发展,打造内容涵盖“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内容的多元消费目的地。
       
        三是高端文旅消费有供给。
       
        近三年来,长沙市政府每年向长沙音乐厅、梅溪湖大剧院分别购买服务1400万元、1500万元,每年投入1000万元支持省市共建长沙交响乐团,通过政府购买补贴票价,实现高贵不贵、文化惠民。要整合已有资源,策划举办“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中非经贸博览会和国际音乐艺术季、长沙金鹰艺术节、中外著名城市交响乐团“长沙峰会”等一批重大文旅消费品牌活动。
       
        三、紧盯市场潮流,消费潜力要更加激活
       
        一是让“夜间”亮起来。
       
        打造夜市街区,全力打造以“五一商圈”为核心,太平街、坡子街、都正街、黄兴路步行街、渔人码头、非遗夜市为区域中心的“夜间经济”示范区。丰富夜娱文化,规划量贩式演艺娱乐场所,推进24小时实体书店、深夜影院繁荣发展。塑造夜游名片,以湘江、浏阳河为轴,打造城市夜景走廊和夜游精品线路。
       
        二是让“乡村”火起来。
       
        长沙有各类休闲农庄562家,其中星级乡村旅游区(点)183家,精品民宿21家,要全面提升望城湘江古镇群、宁乡灰汤度假、浏阳美丽乡村、长沙慧润民宿等发展模式。
       
        三是让“网上”红起来。
       
        适应全媒体时代需要,聚焦“沁园春·长沙”这一城市文化名片,抓住眼球、吸引流量,注重文化创意、科技创新,让“到橘子洲看焰火”成为城市品牌,太平街、坡子街、黄兴路步行街成为长沙网红打卡地,文和友、茶颜悦色、马栏山成为长沙网红打卡点,进一步让长沙成为著名的网红城市。
       
         四、夯实平台载体,产业支撑要更加强劲
       
        一是产业园区发展更集聚。
       
        按照“北有中关村、南有马栏山”的定位,快速推进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建设。形成天心文化产业园、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浏阳河文化产业园等各具特色的文创产业园分布格局。
       
        二是旅游景区引流更有力。
       
        引导各景区立足特色禀赋引流,瞄准假日夜间引流,突出文旅融合引流,做足宣传推广引流。
       
        三是小镇街区特色更鲜明。
       
        以文化旅游探索小城镇产城融合路径,精心打造浏阳文家市镇、望城铜官小镇和长沙县果园镇等湖南省十大特色文旅小镇,精心打造太平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街区、以东瓜山为代表的烧烤一条街,以渔人码头为主的湘江风光带夜市街区,以“解放西”“化龙池”为代表的酒吧一条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