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出来的课堂,“悟”出来的乐趣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6期   作者:李孙丹
[导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数学课堂,其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也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更要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这种数学建构是在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体验、反思的基础上实现的。数学建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瓯北第三小学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数学课堂,其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也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更要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这种数学建构是在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体验、反思的基础上实现的。数学建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感悟;动手实践
       
       
        《课标》的基本理念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面对新的问题,虽然不能马上解决问题,但学生也能依靠各自的知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感受、体验,学生都是在慢慢的积累经验,在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当今课堂上,越来越呼唤“体悟”教学。而体验感悟的过程中却离不开动手实践,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来谈谈体验感悟和动手实践的关系。
       
        一体验——形成学生动手操作的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个慢慢消化的过程。让学生经历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时,17减8怎么算?教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拿出17根小棒(1捆,加上7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8根,想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己会发现从散开的7根中减8根不够减,通过动手操作找到几种不同的摆法:
       
        ⑴将1捆小棒全部打开为10根,与散开的7根结合起来是17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8根,剩下2根;再把这2根和7根合起来就是9根。
       
        ⑵从17根小棒中先去掉7根,剩下10根,然后再去掉1根,最后就剩下9根。
       
        ⑶先把8根看成10根,从10根里去掉10根,剩下7根然后再加2根就是9根……
       
        随后,再引导一下,如何把自己的想法用一两句话表示出来,再总结哪种方法比较好。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最后由我将认为比较好的拿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最后得出十几减几最合适的算法,通过这次的先有体验才会有动手去操作的动力。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这与新课标提出“做数学”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感悟——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
       
        数学学习只有通过让学生亲身去参与了,才能感悟知识的生成,从而获得积极良好的体验。只有学生自己去操作,才能在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三年级《什么是周长》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我设计了(1)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三个环节,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感知事物的周长,让学生在比较中给图形分类,得出哪些是封闭图形,哪些不是非封闭图形。并让学生指一指所画图形的周长,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轻轻松松的记住了周长。(2)通过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体验周长。在这一环节,我主要是给出实物,让学生去感受一下周长。

并要求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办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操作,发散思维。而且当学生只有一种的时候,可以适时地问:还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再次的引起学生的思考,去感悟,再去操作,去发现。
       
        三、联系——在动手实践中体验感悟学习。
       
        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都是先扶后放。学生动手动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低年级段,主要由教师“扶”着进行操作,基本上是教师说一步,学生做一步,类似于“命令式操作”,其中也有渐进,如由一次完成一步慢慢过渡到一次完成两步或两步以上的操作;随着年级的升高,“命令式操作”应该逐渐退出课堂,教师应逐步尝试放手把整个操作程序直接告知学生,让学生根据步骤逐步操作、展开实验,当然作为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动手操作的具体情况作适时引导与点拨。在一个是合作交流,在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共同分享动手实践过程中的体验,不仅能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愉悦感,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探索欲望。在六年级《圆的认识》这节课中,在认识圆的过程中,我先给出一些工具,(图钉、线绳、铅笔头),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画圆。在反馈中学生知道了:只要注意两点就可以把圆画好。一是图钉固定的这一点不能动;二是线绳必须始终拉紧。为什么这么设计,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深刻,而且同学之间合作性强,活动空间也扩大了,不但能提高学生投入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重构——在操作中提升感悟的必要性
       
        在教学《比例的意义》的时候,教学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去实施、去应用?于是这节课中先让学生在四面国旗的尺寸中找比组成比例,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国旗长与宽的比,两两可以组成比例。同样国旗宽与长的比,两两也可以组成比例。另外每两面国旗的长之比与它们的宽之比也可以组成比例,根据这样的思路,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看看自己所写的比能否组成比例,再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感悟,在感悟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
       
        朱熹不是说过“大以成大,小以成小,无异人也”。在我的教学中,很注重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学生评价,并鼓励学生大胆动手,保护学生的动手热情。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启发他们积极参与,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而且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对于实践操作成功的学生,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操作能力差的或有失误的学生也应肯定其敢于大胆动手操作的勇气,使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地保持强烈的动手欲望和兴趣,养成大胆动手的习惯。 总之,教师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的机会,让他们在经历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和感悟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实现学生在认知、情感、智能等方面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茹建文.关于构建小学数学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10(2).
       
        \[2\]白其峥数学建模案例分析 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3\]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4\]叶澜,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7
       
        \[5\]小学数学教师 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