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走向生活化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下   作者:包智力
[导读] 习总书记在全国代表大会上曾多次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其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大有裨益。

乌市92中学   包智力 

摘要:习总书记在全国代表大会上曾多次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其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大有裨益。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较为紧密的学科,因此生活化元素的融入非常关键。在改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时,老师需要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保障学生顺利正确的人生三观。与其他阶段的学科相比,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为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老师需要以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生活化为着眼点,积极走向生活,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分析对象,了解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及技巧,以期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提供借鉴和依据。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走向生活
        一、引言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生活化教学备受关注,生活化教学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及本质,对彰显学科教学的生活指导作用及意义重大。老师需要重新调整教学思路及方略,坚持学生的中心地位,将生活化教学情境、教学元素和教学方法融入课堂教学环节,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利用个人的生活经验进行主动分析和思考,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对生活有明显的指导价值,老师一方面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需要找准生活化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以此来实现有的放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
        二、设计生活化问题
        生活化教学对老师的要求较高,老师需要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学习基础,通过问题教学来指导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老师可以结合生活化教学的现实条件设置不同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彰显教育的本质和真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教学策略,问题教学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构建高效课堂。但是,如果一味设置问题,无视问题质量就会导致问题教学失去作用。
        老师需要活跃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智慧大门,积极利用生活素材设计学科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之中,结合个人所学知识提出不同想法及意见,高效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预防犯罪》这一板块时,老师可以问学生大家知道哪些犯罪行为?如果遇到了这些行为,大家知道怎么样预防犯罪吗?这些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较为紧密的问题能够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实现举一反三和学以致用,掌握适合自己的学设计生活化问题时,老师需要注重难易程度的控制,适当降低理解难度,避免对学生造成心理负担和理解压力,让学生自主分析和举一反三,进而在老师的引导之下产生更多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意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价值及作用,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各种创造性的教学策略应用而生,情境教学备受关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教学对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吸引学生注意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老师需要掌握这一教学策略的应用技巧,以生活化情境为载体,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教学内容设置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感知,主动实践和创新。其中前期的文本阅读必不可少,大部分的情境都离不开文本,老师应该加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保障学生产生更多的思维火花和共鸣。
        比如在学习《社会生活讲道德》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不同的图片:出租车司机在雨天疾驰,将雨水溅到了路人身上;一名年轻人在图书馆大声喧哗和抽烟;在路边,有一个女子伸出腿打的。通过展示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情境图片来让学生自主分析,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很多学生非常感兴趣,能够在小组讨论中大胆说出个人的看法。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情境感知情况,选出小组长带头发言,通过这种形式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认知。多媒体教学工具能够再现生活场景,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意义重大,老师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关注情境选择对教学质量的影响,精挑细选不同的情境元素,保障学生产生自主体验的愿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教学方法生活化
        为了实现生活化教学的全面渗透,老师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生活化,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将主要精力放在理论知识的说教上,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较少,导致学生出现了许多的陌生感,缺乏自主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产生厌烦情绪。为了保障高效,教学老师需要转变教学思路,打破教学束缚,还原真实的生活场景,通过生活化教学方式来营造自由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发挥。比如在学习《善用法律》时,老师可以设置小组,鼓励小组自由分工,通过生活表演的形式来展示法律应用的要求及技巧。这种生活化教学形式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注意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主动完成老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
        五、结语
        在改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生活化教学尤为关键,老师需要将生活化问题、生活化场景和生活化教学方法融为一体,调整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和自由发挥,在问题分析、情境感知和老师教学方法的指导之下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产生由内而外的学习动力,主动与老师交流和沟通,从整体上提升个人的学科学习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子福.让初中思想品德课走向生活[J]. 东西南北:教育观察, 2010, 000(001):12-12.
[2]陈必洪.培育学科素养走向生活厚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化的思考与实践[J]. 考试周刊, 2019, 000(003):1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