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教育的培养框架构建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下   作者:丁红
[导读] 构建培养框架是提高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教育有序全面性与科学系统性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幼儿规则秩序意识与综合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更对幼儿素质教育及区域活动教育改革等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台州市路桥区新桥镇长洋幼儿园   丁红 

摘要:构建培养框架是提高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教育有序全面性与科学系统性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幼儿规则秩序意识与综合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更对幼儿素质教育及区域活动教育改革等产生积极促进作用。本文简要分析区域活动中构建幼儿规则教育培养框架的必要性,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新措施来提高培养水平。
关键词:区域活动;幼儿规则教育;培养框架;构建;策略
        区域活动是提高幼儿教育趣味实践性及灵活互动性的主要手段,也对幼儿思想情感、规则意识及思维能力等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而规则是区域活动得以顺利与有效开展的基础,因此,老师应从制定、遵守、修改及点评分析等层面来提高区域活动规则教育培养框架的完善性,为扩大其对幼儿规则教育的指导与推动作用奠定了基础。
        一、设定区域活动环境
        许多老师对幼儿区域活动环境核心内容及作用影响的理解较为肤浅局限,将区域活动环境建设等同于用色彩鲜艳的图画壁纸与玩具等装饰活动区域,很容易造成区域活动环境的雷同性与僵硬化,因此,老师应从思想上重视区域活动环境建设,转变其建设理念,坚持自由轻松、温馨有序的基本原则,按照功能作用将活动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版块,并结合幼儿活动习惯或区域活动目标等调整不同板块的次序。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幼儿思想情感、身高体能及综合能力等来调整区域内各种物品材料的位置,让幼儿明确不同物品材料摆放的具体位置,避免出现物品材料及背景图画等超出幼儿的视线高度。另外,老师与幼儿一起探讨区域活动环境规划方案,并一起动手布置区域环境,给予幼儿安全舒适的活动环境,在加深幼儿对区域板块与活动环境认同感的同时,也促使幼儿主动保持活动区域环境卫生的整洁,不在随意摆放或乱扔物品材料,更为幼儿遵守区域活动管理机制等奠定了基础。
        二、制定区域活动规则
        老师根据幼儿素质教育改革目标、幼儿园教学理念及幼儿管理制度等来确定区域活动相关制度,通过老师讲解、设置区域活动宣传栏等方式来让幼儿了解区域活动管理的基本制度与要求,比如,在区域活动内不准打架等,让幼儿充分完整与准确的了解这些规章制度。同时,老师还应与幼儿共同制定区域活动主题及活动规则,让幼儿意识到参与区域活动时要遵守相关规章制度。老师与幼儿共同制定活动规则的过程也是幼儿熟悉与掌握活动规则的过程,有效的提高了幼儿的规则意识与规则能力,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参与区域活动[1]。
        在区域活动正式开始之前,老师可以详细具体的讲解区域活动规则,比如活动区域管理机制、安全制度等等,通过具体讲解与反复强调的方式来加深幼儿对规则的理解记忆。另外,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老师可以实时提醒幼儿遵守规则,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幼儿的规则能力及情绪把控能力。


例如,在进行角色模拟区域活动时,老师与幼儿提前协商确定活动规则,每一位幼儿最多只能领取3件服装道具,活动结束之后,将自己领取的服务道具放置到收纳箱中,活动过程中,不能抢夺其它小朋友的服装道具,也不能将服装道具带回家中,有助于提高幼儿规则内化效果。
        三、体验区域活动规则
        区域实践活动是幼儿亲身体验感悟与自觉遵守规则的重要途径,幼儿在具体实践活动中遵守与使用规则,明确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规则,并根据规则内容来调整自己的活动行为,从而实现幼儿规则教育从理论意识到实践内化的转变,引导幼儿逐步形成尊重活动规则的观念与习惯[2].许多幼儿性格活泼,自我约束力及情绪调控能力有限,对活动规则及老师要求的执行力较弱,这也是造成幼儿区域活动偶尔会出现混乱的原因。老师应在结合幼儿兴趣爱好、年龄性格等基础上来设计和组织实施多种多样的区域活动,让幼儿了解不同活动规则,提高幼儿规则教育的针对性、层次性与实践性。例如,老师组织跳方格的游戏,让幼儿通过快速计算数学题的方式来确定自己能跳的方格的数量,当幼儿计算准确时可以前进相应的方格数,但是当幼儿计算错误时,则需要后退,无法获得游戏的胜利,破坏游戏规则的幼儿则会被淘汰出局,利用幼儿的好胜心来提高幼儿游戏参与度,促使幼儿主动遵守游戏规则,有助于引导幼儿养成在游戏前先了解规则的习惯。
        四、评价区域活动规则
        幼儿规则能力并非固定不变,可能会随着其规则意识的减弱增强、外界环境的变化等情况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应加强区域活动规则教育的常态化与持续性,提高幼儿规则能力的稳定性。区域活动结束之后,老师与幼儿共同分析其区域活动中的表现[3],例如,表扬幼儿在活动中遵守活动规则的行为,主动把活动物品放置到原有的位置等等,鼓励幼儿下一次更好的遵守活动规则。另外,老师还应组织开展“活动小能手”、“活动之星”的评选活动,奖励相应的小红花等,让幼儿认识到遵守规则的好处,从而激发了幼儿遵守活动规则的积极性。最后,老师与幼儿共同分析本次区域活动规则的不合理之处,根据幼儿的意见来调整活动规则,从而提高了幼儿规则教育的主体性。
        结论
        正视传统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教育框架构建模式的弊端,充分认识到规则教育对促进幼儿发展及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通过设定有序活动环境、制定及体验活动规则等途径来提高幼儿活动规则意识,为实现幼儿规则能力及幼儿园规则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成绍荣.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规则制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黎平县某幼儿园为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182-182,183.
[2]吴慧源. 在自由与规范之间——幼儿园区域活动中规则的制订[J]. 教育观察, 2018, 007(002):138-139.
[3]周云凤. 四色约定 规则无痕——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实践思考[J]. 幼教博览, 2015, 000(009):22-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