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活动背景音乐的价值及其选择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下   作者:马文
[导读] 巧用背景音乐是提高幼儿园教育活动情景互动性与情感体验性的重要措施,也对幼儿音乐鉴赏能力、健全性格及幼儿教育质量等产生积极影响。

浙江省慈溪市早期教育中心   马文

摘要:巧用背景音乐是提高幼儿园教育活动情景互动性与情感体验性的重要措施,也对幼儿音乐鉴赏能力、健全性格及幼儿教育质量等产生积极影响。本文简要分析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运用背景音乐的价值,提出一些具体有效的建议来提高其背景音乐选择标准及运用效果。
关键词:教育活动;背景音乐;价值;选择;策略
         背景音乐是创建逼真形象教学情境与渲染教学氛围的重要方式,也是调节幼儿园教育活动现场氛围、传递信息及展示情感思想的主要途径,更是激发幼儿想象创造力与情感表达能力的主要手段,因此,老师应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背景音乐,从背景音乐播放形式、播放时间及主题内容等层面来扩大背景音乐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辅助与促进作用。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背景音乐的价值
        1、环境调节作用。环境会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心情,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效果,而活动环境会随着外界气温、光线、周围物体色彩、活动主题及幼儿思想情感等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与活动主题内容相吻合的环境会烘托活动氛围,促进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反之,则会成为活动顺利开展的障碍和阻力。老师可以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播放与教学活动主题相关的音乐,利用音乐来调整活动氛围,塑造欢乐轻松或伤感寂寞的活动氛围,促使幼儿产生情感共鸣,自然而然的投入到活动之中,给予幼儿更为真实、直接与深刻的活动体验,从而为实现教育活动目标奠定了基础。
        2、人际关系改善作用。人际关系的改善主要包括老师和幼儿以及幼儿之间的关系。音乐会影响人体大脑皮层的机能,加快乙酰胆碱等物质的分泌速度,提高体内生物酶的活动,让听众随着音乐的节奏旋律、歌词等产生不同的情绪,比如,悲伤、高兴等等。背景音乐既可以帮助老师和幼儿调节自己的情绪,缓解自己教学或学习的压力,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拓宽老师和幼儿之间情感交流互动的途径,让老师和幼儿更准确全面的了解彼此,消除影响彼此感情的误会和矛盾,加强彼此的信任,提高了彼此交流互动效果,最终对老师和幼儿以及幼儿之间的感情产生积极影响。
        3、幼儿发展作用。幼儿通过听不同风格及主题的音乐获得不同的人生感悟,愉悦身心,提高音乐欣赏水平及歌曲演唱能力,实现自己思想道德及情感的升华。同时,幼儿听音乐的过程也是其学习和运用汉语言知识的过程,纠正错误的汉字读音,掌握更多汉字词语及成语典故,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及语言能力。另外,音乐也有助于强化幼儿秩序感与安全感,背景音乐在保证幼儿童真与促进幼儿自由发展的同时,也帮助幼儿适应新物质环境,收获快乐。例如,每天早上,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后,幼儿需要整理自己的物品,此时,可以播放整理环节背景音乐,让幼儿意识到需要整理自己的个人物品;随后,幼儿园播放轻松欢乐、节奏性强的早操音乐,幼儿听到音乐之后会自觉的到固定位置排队,根据音乐的节奏来做早操,这些过渡环节背景音乐会秩序的快感。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背景音乐的选择策略
        1、背景音乐与幼儿教育目标相吻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背景音乐形式、内容、风格等并没有统一固定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师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背景音乐,而是需要老师结合教育活动主题内容、活动形式及规模等来选择相应的背景音乐。老师应辩证看待背景音乐与教育活动效果好坏的内在关联性,选择与教育活动内容形式、幼儿教育方向目标相契合的背景音乐,比如欢乐轻松的纯音乐、歌词通俗易懂的儿童音乐等等[1]。
        2、背景音乐与幼儿教育活动环境相吻合。背景音乐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环境的核心部分,也是影响幼儿活动情绪与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老师应尽量选择具有教育性与趣味性的背景音乐,将其融入到整体活动环境之中,避免出现教育活动环境与背景音乐冲突等情况的发生,从而提高背景音乐与活动环境的整体协调性。比如,在书画欣赏活动中,可以播放节奏较为舒缓的音乐,而不能选择快节奏的音乐;在朗读比赛中则选择与朗读内容相关的音乐,从而提高了背景音乐的针对性[2]。
        3、背景音乐与幼儿情绪表达能力相吻合。老师尽量不要选择超出幼儿理解认知与情感接受能力的高难度背景音乐,利用调查问卷了解幼儿的性格爱好及理解认知能力,并以此为基础来选择难易度相当的背景音乐。同时,老师在播放背景音乐的过程中加强对幼儿情绪及活动表现的观察分析能力,及时调整背景音乐,让背景音乐成为幼儿活动参与热情的催化剂,发挥其对幼儿情绪的引导作用,从而提高幼儿活动参与状态。例如,在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焦虑不安、紧张烦躁情绪时,可以播放节奏缓慢的慢音乐,帮助幼儿调节自我情绪。在幼儿活动兴趣不高时,老师可以通过播放节奏紧凑的快音乐,激发幼儿活动热情,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提高背景音乐的多样性。老师在组织教育活动之前,至少要选择2-3首不同风格的背景音乐,因教育活动时间较长,若循环播放同一首背景音乐,容易让幼儿产生疲劳感,此时,老师可以随机切换不同的背景音乐,提高了背景音乐的新鲜感。另外,老师也可以让幼儿从其选好的几首背景音乐中选择出其比较喜欢的背景音乐,凸显了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也提高了幼儿对背景音乐的喜爱程度。最后,老师也可以与幼儿共同改编背景音乐,从而提高了背景音乐的选择性与灵活性[3]。
        结语
        正视背景音乐对实现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重要性,深入挖掘背景音乐的教育价值,通过选择与幼儿教育目标、幼儿理解分析能力及教育环境等相吻合的背景音乐,发挥背景音乐的情感展示及教育引导作用,为实现幼儿及幼儿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海燕,程朝珠.在琴瑟清响中涵养幼小的心灵:中国古典音乐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及实施建议[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6):120-121.
[2]戴莉,刘一歌.不同音乐背景下大班幼儿体操质量的性别差异[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7(1):119-123.
[3]马谐,刘佳,刘艳,等.背景音乐对中—英文阅读理解的影响效应[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4):472-4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