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展风采相互促进共发展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下   作者:侯入月
[导读] 所谓“同课异构”就是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学校自身的现有条件和教师的自身素养进行教学设计,这一教学设计特点鲜明,充满个性。

四川省南江县实验中学  侯入月   636630

摘要:所谓“同课异构”就是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学校自身的现有条件和教师的自身素养进行教学设计,这一教学设计特点鲜明,充满个性。“同课异构”的产生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环境,同时也能够让教师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关键词:同课异构;教育比较;教学设计
       引言:同课异构就是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学校自身的特有条件和教师的自身专业素养进行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保证是同一课题,但是是不同的老师在同一年级针对不同的班级的情况进行教学。这也是展现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效果的同名课。同课异构的目的就是为了展现不同教师的个性,从而共同拔高,共同学习。除此之外,同课异构还旨在改善学生的整体学习环境。同课异构所体现的就是不同的老师对同一知识点不同的理解和教学,也体现出在新课程改革之下,教师对其的不同领悟,这种形式也可以对比不同教师在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讲课效果,学校在给教师提供这些机会的同时也提高了学校自身的整体状态。
        1.陈老师教学课题:《乘法规则》
        1.1以生活实际为例,观察天平与等式
        1.2在天平上先放入不同重量的两个物体,观察之后再放入二倍的物体,可以观察到?
        1.3观察发现乘法规则:等式两边同时乘以相同的数结果还是相等,用符号表示就是如果a=b,那么ac=bc,教室之后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给学生进行不同的演示,看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是什么结果。
        1.4老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1.5课堂活动:让不同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氛围,对表现积极的学生进行嘉奖。
        1.6课堂结束,学生可以自由发言,说出这一届科学道理什么,对什么比较疑问。



        1.7课后作业布置
        2.王老师教学课题:《乘法规则》
        2.1运用之前学过的进行复习并引入今天要讲的内容,将方成用等式连接
        2.2给学生天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观察发现
        2.3由于一次误差的偶然性,可以让学生进行多次的实验并总结出结论
        2.4利用乘法规则解决生活中的不同问题
        2.5课堂结束
        3.通过两个老师对同一课堂的讲解,看似相同却截然不同的两节课,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老师对不同的课题是有不同的理解的。这与教师的专业程度和发展也是有关系的,下面我们从老师的这两节课中得出一些结论。
        3.1“同课异构”可使教师备课整个过程发生改变
        首先我们看陈老师上课之前已经做好教案和对教学的整体把控,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和做一些模型,让学生来进行研究。在其他教师进行听课之后,可以对课程的标准和整场教学的设计进行一个评判,评判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同课异构中可以发现,陈老师和王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是截然不同的,但是想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却是相同的,所以说教师在对学生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不同的看法表达出来。在小组中可以一起达成共识,然后让学生更加的学有所成,这对于一些新来的没有经验的教师来说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在于团队的磨合和吸取经验的过程中,也可以尽快的适应教学环境,进而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学习到知识。
        3.2教学老师对课程的不同理解在造就不同的课程设计
        王老师的课程可以反映出王老师对对知识的整体掌握情况是非常熟悉透彻的,从上节课的复习中直接引入乘法规则这个话题,并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后也会对学生进行答疑。正常过程显得非常的流畅而简便。相比于陈老师是从生活中的规律和模型来让学生看出规律的,所以说不管是哪个老师的讲解都是对孩子非常有效的,都体现出了对课程的整体理解。至于不同的课程设计,就要关乎于教师本身的学科素养问题。
        3.3不同的教学方法模式成就了不同的教学理念
        对两堂课进行比较之后,王老师的教学过程整体是非常衔接有序的逻辑清晰,结构竟掌握的也非常强。从上节课学到的方程,从而引入乘法规则,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和交流中,展现出自己心中的结论。而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则是结合生活与课堂,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学习到知识,为学生创造更融洽的环境。所以说,不管是陈老师还是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不仅仅是让孩子学到知识,还让学生在学到本堂课知识的同时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或者能够将本堂课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这样来看,陈老师和王老师的教学思维模式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整个的教育理念也就是不同的。但是他们两个想要的效果是一样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同课异构是非常有利于教师之间进行互补,进而让学生学习吸收更好的一种方式。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同课异构属于一种新改革以后的新的教育方式。通过教师之间的教学比较进而在研究问题。通过不同老师对教师之间的课堂效率观察。对教学之后的反思,并对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等能够对课堂的整个事件,整个环境进行比较,从而达到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在现阶段,同课异构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表达形式。作为研究教师教学方式的形式,也要不断的进行创新和改革,让教师在不断的竞争交流中共同进步,一同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
参考文献
[1]赵亚静.从“同课异构”谈课堂有效性的再认识,[J].江苏教育研究2018.3B
[2]吴莎莎,薛国军.从两节同课异构课的对比分析看有效课堂提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年6月
[3]陈小红.观同课异构谈课堂效益[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8年第2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