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分析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下   作者:张文燕
[导读] 在众多学科中,数学学科相对较为抽象,小学数学的教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应用性。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杜甫川小学   张文燕 716000

摘要:在众多学科中,数学学科相对较为抽象,小学数学的教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应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高,通过信息技术,教师能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直观的演示,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应用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逐步深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新时期教育的主流。信息技术把文字、图像、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以及强大的交互功能。这一教学形式的革新,使得我们的课堂变得不再和尚念经似的简单枯燥、死气沉沉;教学内容充实自然,课堂氛围生动活泼,节奏简洁明快,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利于实现教学的优化,实现生本课堂。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基础,也是动力。处于低年级的学生,学习的动力往往来源于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的导入环节要创设孩子们感兴趣的情境,才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由想让他们学,变成他们想要学,从而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如我在二年级下册的《数据收集整理》一课中,设计情境:学校要为同学们订制新校服了,四名学生分别穿着红、黄、蓝、白四种不同颜色的新校服,生动活泼的卡通人物进行对话:“结合实际,你选择哪种颜色更合适呢,说一说你的想法?”利用生活实际生成课堂所需要的素材,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把数学问题变得直观形象有趣,增加了孩子们的审美感,在这个比较真实的场景下,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如何选出哪种颜色更合适,为下个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教学环节做了很好的铺垫,比起教师枯燥的说,学生更容易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又如我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一课中,设计情境:一位孩子想买铅笔、作业本,妈妈给孩子10元钱,孩子挠头思考:我该怎么花钱呢,怎么知道该找回多少钱呢?遇到困难了寻求帮助。因为低年级的孩子很少独立消费,对花钱在印象中比较模糊,尤其是元角分的换算,更是无所适从,通过这样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自然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新知的兴趣和欲望,不由自主的主动参与到探索数学知识的活动中。



        二、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数学教学的最大难点就是学生多基本概念、公式难以理解.如我在五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中,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刀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通过平移,平行四边形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通过课件动态演示,孩子们很容易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转化后长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也就更容易理解,整个教学过程孩子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自发自愿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有效的解决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也突破了学习难点,优化了教学过程,这种灵活、开放的学习方式,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又如在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的一课中,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若干偶数份,每一小份都可以看成是一个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把这些小份平均分成两大份,相对一拼就能发现拼成的图形接近于一个平形四边形,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可以把每份分到学生很难分的很小的程度,这样拼成的图形这会很接近于一个长方形,通过对比和比较,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三、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改变以往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我巧妙的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如我在二年级上册《加减混合运算》复习课中,设计动画:小蜗牛上学记,家离学校有50米,第1次它走了10米,第2次走了15米,运用信息技术把原本静态的文字呈现问题转化为用小蜗牛动态的画面,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争先恐后地提出数学问题:“小蜗牛两次一共走了多少米?”“小蜗牛还要走多少米就能到学校?”“小蜗牛第2次比第1次多走多少米?”……问题全部来源于孩子们,孩子们还乐于积极的自主探究去解决提出问题。再例如在教学《走对称图形》一课时,在学生们简单地了解到“两边一样就是对称,两边不一样就是不对称”这一结论后,我利用信息技术的大屏幕出示六张实物图片,孩子们根据刚刚得出的结论,独立进行观察思考,判断出六张实物图片是不是对称的。在教师巡视指导时,顺势指导学生,把他们的想法展示到黑板上。学生完成后,请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两边一样大就是对称的,两边不一样大就是不对称的”。这个环节,教师利用“小鸭子”给学生设置了一个小难题,学生对“小鸭子”这张图片会有争议,有的学生认为它是对称的,还有的学生认为它是不对称的,这个小争议顿时就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难题正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好时机。
        总之,通过信息技术,让孩子们置身于学习情境之中,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去探究知识的转变,为学生提供思维空间和合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们思维得到很大的发展,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赵志军.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J].中国教师,2018(S2):48.
[2]荆绘科.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8,5(47):351-352.
[3]石建善,朱多芳.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甘肃教育,2018(22):60.
[4]张克顺,胡发彩.浅谈信息技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168.
[5]张学君.刍议信息技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18(31):89-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