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障学校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生态融合发展的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下   作者:陈彦洁
[导读]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现今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特殊教育更是如此。

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  陈彦洁

【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现今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特殊教育更是如此.本文主要从面临的问题、进行的探索实践两个方面对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在实现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融合的可持续生态发展的探索进行分析。
【关键词】视障学生  个别教学  集体教学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特殊教育更是如此。在教育部关于发布实施《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的通知中提到“各地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遵循残疾学生身心特点和学习发展规律,及时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突出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促进残疾学生全面发展、更好融入社会。”但现今班级授课制式的集体教学占主潮地位,如何在集体教育环境下尊重差异关注个性发展,达到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生态融合发展,提升个体教育质量,是我校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一)学生残疾程度类别不一,班级授课制局限凸显。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视障学生呈现出的多样性和个别差异远大于普通学生。新入学的同班级孩子,最小的年龄8岁,最大的能是16岁,年龄差距较大。因残疾程度的不同,认知水平之间的差异也较大,随着随班就读的发展,多重残障的孩子入学率增高,班级授课制过分整齐划一,难以照顾到个体学生个性差异的局限性越来越凸显。
        (二)教师精力、专业有限,个别教育计划实施困难。
        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需要学校、家庭、社区、医疗多方面密切联系在对学生进行全方面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培养目标。这无疑是对教师的巨大挑战,需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及充足的时间精力。在目前教师专业有限、工作量繁复庞杂,家长时间精力知识有限,社区、医疗支持缺乏的情况下,为每个孩子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是难以实现的。大部分教师在个别与集体教育融合方面的教学理念比较滞后,且普遍反映专业性不够,在课堂上难以兼顾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实施困难。
        二、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生态融合机制的探索实践
        针对以上问题,我校结合自身实际和视障学生特点,积极进行了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生态融合的策略探索。
        (一)加强专业培训,转变观念,提升技能。
        要进行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融合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必须加强教师素养的培养,树立满足个体需求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在集体环境中的个性发展;提升专业技能,帮助视障兼多重残障学生康复学习,增多教学手段。认清自己在其中的位置,发挥积极作用。
        (二)探索集体教学中的个别化教学
        这里的个别化教学并不单是指针对多重残障学生个体的IEP计划,而是指针对某一类别某一层级的“小群体”学生开展的适合他们个性特点的个别化教学。



        1.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分类
        每学期初,教师从学生上期情况多方面评估,以是否能完成课程标准基本学习任务为原则,将学生分为三类:A 类能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任务,学习轻松;B类需在老师个别辅导下基本完成任务;C 类课堂学习困难,难以完成任务。根据不同情况,开展分层走班:A类课程学习主要在班内完成;B类根据学习能力,分散到适应年级班级学习;C类根据个体特点,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分成班级教育和个别教育两块,不同时间指导教育。
        2.探索班级授课中的分层分类教学模式
        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我校以对学生的分类为依托,发挥“小班额”优势,对传统课堂进行适当变革,探索针对不同类别学生需求的分层分类教学模式。在教学初对学生、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根据课标要求和分析结果,对目标、活动、教具、反馈、预习导学、练习六部分分层设计。在教学内容上更多体现对核心知识和基本学科观点的教学,缩小学生对具体知识学习的效果差异,把教与学的活动统一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每个学生学有所获。
        (三)开展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社团活动
        对学生个性需求发展的支撑,除课堂教学还需活动支持.“圆心”集体群是以班级为圆心支撑学生共性发展,周围辐射的圆是基于共性发展的学科的延申、兴趣的扩展、问题的解决的个性化发展群体。学生根据其兴趣需求和个性特点进入到不同的社团中,开展相关活动,在新集体中找到同质伙伴,达到个性与集体的融合。
        (四)构建整合资源的“学习共同体”
         在集体教学过程中,单一的教师教学资源是不足的,需要整合教师与学生资源,改变配置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作学习策略和伙伴助学活动,组成异质小组,建立学习共同体,相互交流、帮助,合作完成任务,最大限度的在集体授课制中展现教育公平性;采用导师制策略,关注学生间的相互作用,让部分学生先学习再传授。此间教师可对C类学生个别化教学,在课堂上能面对差异性,教授的学生也能得到价值认同感,实现同伴互助和自我提升。
        三、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融合机制评价策略探索
        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是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融合发展有效实施的保障.我校根据教学实际,制定了多元化的评估方式。
        (一)对相应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其对分层分类教学模式、“圆心”集体群建设的合理性、有效性的认知。
        (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分类采用分层评价、多次评价和交互评价的策略。不仅要注重最终测试分数结果,更要注重过程评价。
        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的融合,是在班级授课制这种集体组织形式下,遵循视障学生身心特点和学习发展规律,进行分层分类,及时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进行资源整合和组织优化,关注视障学生个体教育质量和全面发展,促进视障教育生态可持续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