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生动法则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下   作者:吴珊
[导读] 写作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领域的钉子困难户,初中生写作文普遍关注的是自己要写什么内容,他们内心往往清楚要写一件什么事情,可至于如何写,怎样把思想内容清晰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常常在是抓耳挠腮,无从下笔。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西雅中学  吴珊

        写作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领域的钉子困难户,初中生写作文普遍关注的是自己要写什么内容,他们内心往往清楚要写一件什么事情,可至于如何写,怎样把思想内容清晰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常常在是抓耳挠腮,无从下笔。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若没有恰当的方法引导,他们很快会失去耐心和兴趣,陷入一听要写作文就恐惧的怪圈,作为教师,常讲的除了一些概念性的选材立意之外,似乎少有新意,如何从学生更喜欢的角度去教学,教学中到底该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我在读完《作文七巧》一书后,受到了重要的启发。
        王鼎钧先生著有一系列有关写作的书,合称为“作文四书”,作为享有盛誉的散文家,他所著的这几部作品专门为青少年解答写作方面的疑惑和困难,《作文七巧》从直叙、倒叙、描写、抒情、归纳、演绎、综合这七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讲解,可别认为又是枯燥无味纯理论书籍,这七章如同七道独特的风景,亲切生动的活泼语言,真正引人入胜。王老先生称:我是赤着脚走路的那种人,路上没有红毯,只有荆棘。中年以后整理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了一个疑问,当年走在路上,前面明明有荆棘,为什么走在前面的人不告诉我呢?前面有陷阱,为什么没有人做个标记呢?前面有甘泉,为什么去喝水的人不邀我同行呢?他要把荆棘和甘泉都标记下来,给后来者以借鉴和建议,尤其是在如何把文章写得生动这方面,王老先生确有“秘方”。
        一、作文布局之起落、详略、表里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给学生习作写上“不够生动”的评语,在具体的写作指导中,则多在单个语句或语段做评改,鲜有系统地去反思如何教学生把作文写生动,王老先生归纳出最要紧的三条,生动必有的条件是“起落”、“详略”、“表里”。
        说到作文的起落,王老先生从读者的角度来谈,其实就等同于读者反应的强弱,平铺的缺点在于在读者心中掀不起一丝波澜,犹如一潭死水。而行文有起落,读者亦随之心潮起伏。王老没有用复杂的学术话语来阐释这个问题,他直接向生活取材,将生活中的事例作为引子来进行分析。这里王老先生引入比赛结束后的颁奖典礼现场流程,主持人依次是按照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的顺序来揭晓的,这样在听众情绪上就形成了由落到起的过程,大家的情绪是一路高涨的,如果把次序倒过来,由起到落,情绪是一步一步低走的过程,典礼的热闹氛围会弱许多。当然行文要有起落,归根结底是我们所记叙的事情本身要有起落,《桃花源记》这篇小短文生动地解说了“起落”行文的内涵。开篇介绍渔人很平淡,“忽逢桃花林”给读者带来无尽遐思,这是“起”势,行走到桃林尽头,“落”了下来,而接下来钻洞而入看到的桃源美景而使文章在“起”势之中,直到渔人辞别,文章稍稍“平”下来, 接着太守与南阳刘子骥派人寻找又使文章掀起新的波澜,一直至“无人问津”,文章的大幕才徐徐落下来。
        王老先从生活日常所闻谈起,再引出课本中的《桃花源记》,将作文的起落说的十分透彻,他还提到,情感反应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文章的起落不是一个共同的标准,写文章的时候注意“起落”,平板之气便会少许多。而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学生习作的指导更多的只是停留在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很少引导学生去剖析文章的肌理,这样写为什么太平淡,换一种写法为什么会更好。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材上下功夫,当代作家王安忆说过:“其实生活本身只有那么一点内容,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样的生活,大家观察到的也差不多,只是大家写出来的作品却不一样。”由此看来,热气腾腾的生活要作为素材,必得进行加工,加工的过程中则要考虑主题、情节安排、层次结构等多方面的要素,教师还要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树立“读者意识”,读者最感兴趣的会是事件的哪一个部分,他们会有什么反应?这正是王老先生所说的读者反应的强弱。
        其次, 文章除了不可“平铺”,还有一戒,是忌平均。王老举了生动的例子,一天分为早中晚夜四个阶段,记录一天的生活如果平均到每一个阶段,不免有“记流水账”之嫌,这就是犯了“平均”的毛病了,一般来讲,下笔作文之前要思考那个地方要写得详细一些,哪个地方又可以简单地写, 详略安排如何得当,是需要经过谨慎思考的。王老又以记某一次结婚典礼为例子,婚礼的中心人物自然是新郎和新娘,我们的笔墨应重点去写他们的“常”和“变”,除此之外,若有什么新颖的、婚礼上不常见的人和事,我们可以选择来写,而像来宾签名、主持人的外貌长相等若非特殊情况,我们可以选择不写。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主题来安排详略,经过选材的训练使之明白取材有主从,文章有繁减。有了繁减意识,相信学生很难再写出流水账式习作。



       文章生动还在于作文要有表里,世上之事里三层外三层,“踏花归来马蹄香”这句诗如何用画来描述这意境?香气原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聪明分的画家在马蹄边画上了蝴蝶,在这里,蝴蝶是浅表的一层,香是里子的一层,作文的表层我们不难理解,关键在于什么是作文的里层呢?王老认为作文的里层就是引起读者的想象和推论的,如《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中,渔人眼中的桃花源是表层,山中人提到“不足为外人道也”,便开始显露出里子来,山中人面对外来者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都做了哪些应对的措施?这是供读者去自由想象和推论的空间。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把文学创作比作是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之所以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出现在人们视线里的仅仅是其一角,但是却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与王老先生的“里层”之说有相同之处。
       二、写作手法之描写、比喻、想象
        在《写作教学内容新论》这本书中,作者提到学生所需要的写作知识包括关于写作内容的知识,关于内容处理的程序性写作知识,还有思维训练知识,王老先生所谓的起落,详略和表里,其实正是一一对应了这些写作技巧。而文章写得生动,必然还离不开表达方式和修辞的知识,王老先生专辟一章,来讲述描写这一表达方式。
        什么是“描”?王鼎钧先生用描花手艺细细道来:从前的大姑娘拿薄纸铺在原稿上,以极细的笔画把“花”的轮廓画出来,她画得很细心,很灵巧,对花鸟虫鱼的线条美很敏感,这就是“描”。那么用语文的方式怎么“描”呢?王老列举了一首诗来谈好的描写,“晚凉天净月华开”,这是“漂漂亮亮,干干净净,却让你百看不厌”的文字。究竟什么是好的描写呢?好的描写可以使我们对早已经熟悉的事物有新的感受,好的描写也可以使我们对陌生的事物恍如亲见亲历。描写之艰难在“新鲜”二字,出彩的描写语段必然能调动读者新鲜的感受。接下来,王老先生谈到了描写的三个层次,最简单的是说明眼前的景象,接着是学着描写眼前的景象,再往深一层,是描写心中的景象,描写心中的景象不是简单地说明,也不单是描写,它融入了作者的情感,眼前之景具有了某一种精神。在具体的习作中,往往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景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不可单一地将其割裂开来。在讲授课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体会“心中之景”。比如在《秋天的怀念》一课中,作者笔下的菊花不仅仅是开得热烈烂漫的植物,更象征着作者内心对顽强的生命的赞美以及对母亲的思念,到此,眼前之景便得到了升华,《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描写状物的美文,作者看到眼前充满着生命活力的紫藤萝,再回想昔日衰败的藤萝,感叹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从眼前之景过渡到人生之景,作者在这一瞬间豁然开朗。
当然,在王老看来,单纯的描画是谨慎、节制的,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事物,往往很难出色地去表现它。在实际的写作中,我们大可不必如此小心翼翼,我们可以增加许多“自由”,这自由的秘诀便是比喻和想象。
        什么是“比喻”,王先生说得精辟透彻,“比喻是以熟悉喻陌生,以已知喻未知”。王先生还指出,比喻的基本句型是“像……一样”,简称“像”型,由此衍生出几种变型:“是”型,“想”型,“成”型。关于比喻句的日常教学可以说是比较“简单粗暴的”,这类知识教起来无非就是本体喻体,把什么比作什么,就算是教完了,很少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比喻句的妙处,所以学生所用的比喻句要么是十分陈旧,要么是一些不够恰当的比喻句,如学到“兔脱”这个词语,若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又不去展开联想和想象,就仅仅是“迅速逃跑”的意思,若能在脑海中想象“像兔子一样逃走”的画面,就明白这一比喻句的传神了,描写的生动形象性便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多地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及想象力,先品味语言,再迁移想象,体味妙处,学生自会创造出更多新鲜的比喻句。王老先生幽默地称想象力是一种无中生有,推陈出新的“巫术”。全篇都是想象的产物的作品,如神话是“大巫”,写现实生活中的部分细节要用想象来加强描写,谓之“小巫”,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声音的描写历来为人所称道,其妙处便在于把直接描写,比喻、烘托、想象综合都用上,用比喻写难以描写的声音,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用想象进一步让读者隔着文字听到那声音,如“间关莺语花底滑”……
        读王先生的文字,就如冬日里围着火炉子听奶奶讲故事,一边讲着,一边又像是在跟读者拉家常,亲切自然之余,又有文学的厚重感,不知不觉教人许多的写作妙方,作为教师,也应该像王老先生那样,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生动地讲故事、在生动的故事中讲技巧的语文老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