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有效提问策略,培育语文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下   作者:张梅端
[导读] 问题是大脑思维的启发点,是贯穿课堂教学的基石。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滨海小学   张梅端 361005

[摘要]问题是大脑思维的启发点,是贯穿课堂教学的基石。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把提问的方法交给学生,这是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学生主动提问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提高了课堂效率,演绎语文课堂的精彩,培育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提问策略    阅读能力   核心素养
        古语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则主张“博学”,要多问、多闻、多见、多识,而这一切基础就是“多问”。《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可传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表现在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还有就是不善于提问题。因此,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有效策略。
       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一个策略单元,安排学习的阅读策略就是“提问题”。那么如何通过提问策略来提高课堂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呢?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究:
        一、培养提问的兴趣,让学生敢问乐问。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少年儿童好奇好问的特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统编版教材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提问的素材和机会。如:“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多。”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发表意见,不懂就大胆发问,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教师要巧妙地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快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和谐氛围中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提问能力开好道,作好铺垫。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善于提问。
        运用提问的方法教学,在开始阶段教师应多加诱导、启发,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种方法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关键是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习惯“生疑”,逐步形成“生疑”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1.在预习中提问
        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前,总要向学生提供预习要求,激发学生预习动机。我尝试采用预习符号,让学生将预习结果标注在书上。提出的问题就在文中空白处列出来,再做个“?”的符号。老师课前对此检查,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抓住预习这一把手,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这是有效提问策略运用的初始。
        2.从课题上提问
        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它起着提示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能抓住要点和关键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前提,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因此,抓文题提问,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时,围绕课题,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怎么呼风唤雨……这样学生基本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和思考,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思考,这样比老师直接灌输的知识要牢固得多,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当然,有时学生的提问是明知故问,但应该看到这是训练学生“看题学思考”,“解题理思路”的开始。学生一旦养成个这个习惯,便形成一种独立阅读,思考问题的能力。我们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水到渠成,自然不在话下了。
        3.课后提问
        学生的学习往往先提出问题,在课堂解决后,学习也就随之结束。而课后提问就是激发学生再问,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如,《蝴蝶的家》一课学完后,可引导学生通过拓展阅读,查找资料,去探究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学完《呼风唤雨的世纪》,学生继续质疑:“未来科学科技的发展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这个问题能引导学生继续探索现在以及未来科技将带来的变化。
        当然,学生仅仅掌握这三个提问角度是远远不够的,在接下来的实践中,笔者还会从更多角度,更多方面来培养孩子有效提问的能力,在阅读理解中提问,如抓住文章的遣词造句之妙处进行提问、从标点符号上提问、从师生、生生思想交流上提问等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提问的能力。
        三、关注质疑问题,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不难,但要使他们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而善于提问质疑是需要反复训练,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单纯依靠一个单元阅读策略的教学训练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还提供了不同类型的文本,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观察大自然和第四单元的神话故事主题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本中关注自我提问策略贯穿;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如日常的沟通对话的口语交际中让学生学会自我提问。同时通过对比问题的质量,不断改进自我提问策略,学生不断练习,反复训练中慢慢学会提问策略,进而沉淀为自己的一种有效的阅读技能。作为教师,我们要如何巧妙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优化学生的提问呢?我认为,我们做到四个“关注”
        1.关注问题的整体性
        统编教材在文本的编排上采用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并行组元的方式,所选的教材,更加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以及对文章主旨内容及传承精神的理解阅读,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认读感知和推理理解中,会发现不少疑问。


一个紧扣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把握了,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整体感知,再细读品析,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把握”。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若扣住文题中的“壮”字,就能神奇地统率起全文内容:勇于接受掩护任务的壮志,诱敌上山、选择绝路的壮行,跳下悬崖、视死如归的壮举,高呼口号、惊天动地的壮气? ?一“壮”而动全文,整体的功效让人颇感痛快淋漓。“壮” 这一个在课文中不大引起学生注意的词语让学生的视线“立体”性地集中起来,使他们对狼牙山五壮士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到了更深层次的境界。若能再引进体现后人对五壮士伟大品格的评价与总结的资料,同时入情入景的朗读指导,那就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触动学生的心灵。
        2.关注问题的针对性
        学生的质疑能力并不是指多问几个简单的“问什么”,而应关注问题的针对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初。”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特别是在概念、性质及公式等基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设置矛盾,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关键处提出问题,从而培养质疑问题的针对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一年级下册《池上》的学习中,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矛盾问题:小娃“偷采白莲回”,你同意这样的做法吗?联系旧知,让学生进行质疑和探究,“偷”在这里是为了突出小娃的天真可爱。在阅读策略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像这样引入探究性强的问题,设置矛盾点,激发学生思考和质疑的兴趣,学生的的思维活跃了,解决能力提高了,提问策略落实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才能达到提升。
        3.关注问题的开放性
        好奇、好动、好问、好表现自己,渴望得到表扬,是学生的天性。课堂上给了机会,让他们发表看法,他们就会想方设法找问题、谈看法。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在每个环节都留有余地,以便学生广泛质疑,敢于提问,才能使学生最终学会学习。无论是阅读主体与对象,或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应当允许和鼓励多角度、多方位的质疑,提出的问题允许有差异,个人的思维方式、经验沉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告诉我们问题可以开放。从问题本身来看,学生提问的范围应是宽广的,可以是针对课文内容的,也可以是针对学习方法的;可以是针对同学朗读或答问的,也可以是针对教师讲解的,可以是具体、狭小的问题,也可以是那些较深的或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从产生问题的对象来看,允许学生对老师质疑。学生对老师的质疑不必受时间限制,可以随时发出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由学生自己回答,老师的作用是引导;对于有的问题超出了学习范围,可设置悬念,但切莫让学生失望。也允许学生对学生质疑。每节课都留些时间让学生相互质疑,让学生争做小老师考考对方,可采用分组对抗等多种形式。学生对学生的质疑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当然也鼓励学生对教材质疑。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材教学语言精练、叙述严谨、科学性强,许多地方把思考过程给省略了,且没有结论。这就需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开展讨论,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得出结论。学生对教材的质疑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看书自学能力和互助合作能力。这样通过学生自主质疑,小组解疑等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质疑能力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增添了几分快乐,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而然也就跟上来了。
        4.关注问题的层次性
        新课改课堂评价的标准逐渐从以往对教师的评价转移到对学生的评价,一堂课学生参与的数量及学习的状态对课堂是否成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如教学《呼风唤雨的时代》,笔者将问题分为ABC三个等级,即不影响理解型(C级),帮助理解型(B级)和深入理解型(A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划分有一定的主观性,且是针对学生本篇课文而言。C级问题多针对字词所表达的结果提问,停留于浅层思维。B级问题多指向关键段落、修辞手法、含义深刻的语句等提问,属于推论性问题。A级问题往往针对篇章结构的安排、文章的立意、哲理思考而问,迈向深度思维。笔者认为对学困生,教师引导学生可以多提些较基础、较简单的问题;对中等生,教师则应引导学生提些通过适当思考就可回答,通过对比就懂得判断的问题;对优秀生,教师可以引导提些比较有难度的创造性的问题。同时我们可以让那些学习能力中等和较强的学生进行互补碰撞,对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水平上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有所得,从而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有效质疑提高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
        四、注重方法引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当老师培养了学生的提问能力后,在释疑能力上的培养就更需要老师方法的引领了。学生在老师的学法引导下学文,老师适时总结学法,学生在老师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提问的方法,这是为下一步进行有效提问做好了铺垫。如在学习自读课文《蝴蝶的家》时,运用前三篇课文学到的方法,在自主提问的基础上,进行问题分类和选择,并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班级交流,共同确定值得细读思考的问题。一开始,教师清楚讲述任务,指导学生按照“提问题-分问题-选问题-解问题”的步骤学习课文,认真讨论。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建构提问策略。又如:《蝙蝠和雷达》一课中要求学生从课文写法的角度提问,对学生而言,这是偏向宏观的提问方向,显然是一大难点。笔者这样引导学生:有个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的题目是《蝙蝠和雷达》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呢?这是站在什么角度来提问呢?引导学生发现这是从课文写法角度提问。接着出示第四、第五段的内容,对比后,有学生提问:“为什么第一次实验,作者运用了详写?第二、三次实验运用了略写?”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策略思考的步骤,为学生理解和运用策略提供了学法指导,为有效阅读提供了思考路径,久而久之就提高了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培育了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总之,自我提问阅读策略是阅读策略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策略,是搭建学生和文本真正产生联结的桥梁,是激发学生思考的源泉,是磨练学生思维力的磨刀石。如果仅靠教科书中几篇例文的阅读示范和练习是不足以真正落实提问策略的,教师应该在阅读策略的理论指导下,引导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自主提出高质量问题,并在往后的阅读中不断使用自我提问策略,建构提问策略,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巩固提问策略成果,使其沉淀成为学生的一种有效的阅读技能,从而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