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思考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下   作者:倪琳琳
[导读]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代发展需求之间的紧密对接,许多老师开始积极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重新调整教学思路,全面渗透德育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实践、自由发挥,保障学生在掌握学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上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主动接受优秀思想文化的熏陶。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赤溪镇初级中学   倪琳琳    325807

摘要: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代发展需求之间的紧密对接,许多老师开始积极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重新调整教学思路,全面渗透德育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实践、自由发挥,保障学生在掌握学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上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主动接受优秀思想文化的熏陶。本文以初中语文为分析对象,了解立德树人背景下渗透德育教育的相关要求及策略,以期为推动学科教学改革指明道路和方向。
关键词:立德树人 初中语文 德育渗透
        一、引言
        语文是初中教育教学阶段中的重点学科,这门学科对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三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过于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老师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及提升上,极少有老师能够意识到初中语文与德育教育之间的相关性和内在逻辑联系,整体的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不容乐观。为了避免这一不足,我国结合新课改的现实条件提出了立德树人以及德育教育的相关要求,语文老师需要结合这一时代发展趋势,了解立德树人背景之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新内容、新要求和新标准,找准德育的渗透点和突破口,以此来实现有的放矢,保障高效教学。
        二、初中语文与德育的关系
        在将德育与初中语文相结合之前,语文老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关注细节要素的解读,了解语文教学与道德教育之间的相关性,以此来实现针对性的调整,保障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利用。首先,语文教学能够推进德育工作,初中语文中有许多的中华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属于较为特殊的教育资源。学生在接触不同语文课文时,个人的道德和素质和思想水平有了极大的锻炼及提升。语文老师积极利用传统文化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真善美意识,让学生进入自由发挥,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其次,语文教科书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较为丰富,老师积极利用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充分体现道德观念教育的重要价值及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及弘扬。最后,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两者都十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及发展,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为重点,通过开展语文教育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让学生在自主实践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主动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
        三、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语文德育渗透策略
        综合综合上文的相关论述不难发现,初中语文与德育之间的结合符合学科教学改革的背景,能够更好地体现德育教育严的育人价值及作用,对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践行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语文老师需要调整教学思路,深入剖析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践行要求,抓住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以此来全面渗透德育教育,在保障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技巧的同时,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促进学生的综合成长及发展。



        (一)树立教师榜样
        我国素质教育明确提出,老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引导者,老师需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方向上的肯定及鼓舞,保障学生坚持正确的学习行为,避免学生出现行为偏差和思维误区。教师榜样的树立非常关键,语文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主实践、自由发挥,保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掌握科学可行的学习策略及技巧,进而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与其他学科相比,德育在学生生活中有明显的呈现,老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真正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学生的言行举止提供模范带头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及发展。
        另外,语文老师个人需要注重终身学习理念的树立,保障自己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以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学习为重点,将语文知识的传授与专业知识的运用相结合,真正实现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完美融合,为学生的语文学习了个性化成长保驾护航,不断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大力落实。
        (二)挖掘德育资源
        综合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语文与德育存在密切的逻辑联系,因此德育资源的挖掘非常关键,老师需要深入剖析语文教材,引发学生的潜在共鸣,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自主探究,保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调整个人的学习行为及方向。语文教材的人文性质比较明显,大部分是专家学者精挑细选的,内涵非常丰富,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以及学习行为习惯有明显的作用。老师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于学生在情感上的交流及互动,分析学生的主体差异性,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分析语文教材,实现与文本之间的情感共鸣以及互动,从而迸发出更多的思维火花,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及学习能力。
        (三)开展教学活动
        为了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及认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老师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尽管语文这门学科的人文性较为明显,理论知识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在新课改之后,社会各界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需要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的机会。在渗透德育教育时,老师也需要以此为重点和原则,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
        四、结语
        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德育教育对老师的要求较高,语文老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关注与学生在情感上的交流,真正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另外,老师还需要注重语文教材的挖掘,分析其中的德育资源,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以及活动参与的过程中深化个人的认识,进而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
参考文献
[1]钱明先. 立德树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J]. 新课程(综合版), 2019(3).
[2]吴波. 立德树人:历史学科德育渗透的几点思考[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6(5):27-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