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赵谦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下   作者:赵谦
[导读]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创造和创新已经成为教育的关键词。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教育局青固集教委  赵谦

摘要: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创造和创新已经成为教育的关键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也不应该仅仅的局限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是应该重视创新型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够让教育的价值和内涵得到不断的展现。要想实现这一点就应该将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前提,这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完成的任务,真正的实现教书育人,让学生的创造意识、思维和精神都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维;培养
        前言:现代教育倡导,在教育开展的过程当中应该引导学生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应用、传播和创造,应该将教育作为培养创新意识、思维、精神人才的摇篮。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展现出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在开展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加强学生的引导和教育,让创新思维的培养得到真正的实现。
       一、创新思维的内涵及特点
        (一)内涵
       在教育教学实际开展的过程当中,所谓的创新思维一般情况下就是指能够借助独特、新颖的方式方法来对问题解决的一种思维过程[1]。在人类历史创造过程当中,创新思维则是创造力的本质和核心,也是人们思维活动当中最为活跃和积极的形式。纵观人类历史进程与发展,都与思维的运转不可分割。只有真正的带动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才能够让学生获取到更加全面的发展,能够在未来成长为栋梁之才,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起到助力。
        (二)特点
        针对于创新思维来说,本身的特点是比较丰富的。所以,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抓住学生思维的特点。这样才能够在教育培养的过程当中做到有的放矢,让最终的教育教学效果得到不断地提高。对于创新思维来说,本身具备分合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扩散思维、集中思维、联想思维等各种各样的特点和形式。与其他的一些思维形式相比较,创新思维本身更加注重灵活性、整体性、发散性和求异性,在思想的表达上也具有较为强烈的新颖性。所以,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不断地抓住创新思维的特点,这样才能够在培养的过程当中找寻到正确的方向,让最终的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必要性
        在民族发展与进步的过程当中,创新往往是灵魂所在,也是国家发达和兴旺的原动力[2].所以,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当中通过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就能够带动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得到不断的提高,这也是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所在,能够真正的达到理想当中的培养效果。新课标倡导,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加强创新思维方面的培养,不仅仅要进行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应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和潜能,让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不断的发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应该加强各种各样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展现出更多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创造性、广阔性、灵活性都能够得到不断地提高,真正的使得创新思维的培养落到实处。在传统的模式下,传统观念出现一定的偏差,认为在语文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就是抄抄写写、读读背背,对一些已经存在的知识进行学习和接受。这样就会导致教育模式变得唯标准、唯教师、唯教材论,学生也是考试中的机械机器,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严重的缺乏好奇心和创造力,丧失个性,与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不相符。至此,小学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积极的改善这样的现状,应该掌握每位学生在思维方面的特点,敢于帮助学生打破思维上的桎梏,让学生的思维创造力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做到教书育人,让语文课程的内涵和价值得到彰显。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对策研究
        (一)利用课题设疑,培养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时,首先就应该从课题入手。可以通过文章的题眼带领学生找寻到切入点[3]。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最快的速度内对文章中心进行捕捉,并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具有灵活性、积极性和发散性,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真正的加深对于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夏夜多美》一课的过程当中,本节课的关键词是“夏夜”,并将“多美”作为核心来对情节和内容进行展开。所以,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率先的启发:“夏夜究竟有多美呢?”“在你想象中的夏夜都有着哪些景象?”“你觉得在作者的笔下会怎样对夏夜的美景进行描述呢?”让学生能够对中心词进行围绕,从课题作为入手点,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这样就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在这一过程当中得到锻炼,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具有创新性和积极性,能够为后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创新思维
        陶行知曾经说过,在教育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只有民主才能对创造进行解放,让创造力得到最大化的发挥,而在语文教学中也同样是如此[4]。


站在心理学的角度上进行研究,只有注重愉悦教学的实施才能够减少学生在课程当中的紧张感和精神压力,让学生的情绪饱满、心情愉悦,让学生的思维也能够处在一种积极状态上。假如教师在教学氛围的设定上比较紧张、严肃和呆板,学生就会感到烦躁、疲惫、如坐针毡,思维也会停滞。所以,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为了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培养,教师也应该注重良好氛围的构建,真正的将环境隐性教育作用展现出来。例如,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保障课堂氛围是宽松和愉悦的,师生关系应该是融洽、民主的,学生才是课程中真正的小主人。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不应该始终站在讲台处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而是应该真正的融入到学生群体当中,和学生之间打成一片,共同对问题进行探讨,并给予学生想说就说、积极发言的机会。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真正的运转思维、敢说敢想,带动学生的思维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鼓励大胆求异,培养创新思维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当中,教师会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非常大的[5]。由于基础知识、社会背景、知识累积上多个方面的差异,导致学生在看问题的角度上都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就应该打破束缚,打破更多的条条框框,让学生站在多层面、多角度的位置上独立思考.这样往往会让学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在讲解《乌鸦喝水》一课的过程当中,某一学生就提出:“假如乌鸦遇到的瓶子中装的水比较少,那在投入石子之后,石子有一定的体积,石子和石子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空隙,在这时水还会蔓延出来,乌鸦还会喝到水吗?”对于这样的问题,切入角度是比较新颖的,教师就可以将问题抛给学生,可以问其他学生:“你们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回答?”“如果真正发现这样的情况,乌鸦应该怎样才能再次喝到水呢?”这样就可以对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求异性的思维给予肯定,让学生积极思考,敢说敢想。
       (四)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要想更好的带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想象力的良好培养则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创造思维在培养过程当中的前提。所以,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抓住文本内容,为学生预留更多幻想、联想、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想象当中自由遨游,大胆幻想,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锻炼。例如,在讲解《小池》这首古诗的过程当中,作者用生动的笔触将小池旁边童趣的情景展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根据诗句内容对相应的景象进行展现,并可以让学生静静的对画面进行感受,让学生说一说:“假如你在这个环境当中最吸引你的一处是哪儿呢?”“假如想让你为其中的一处美景作诗,你会选择哪处美景作出怎样的诗呢?”通过这样的趣味引导让学生进入到情景当中自由自在地进行想象,并可以让学生找寻到答案。在这一过程当中让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五)转变教育形式,培养创新思维
        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应该追求教育形式的转变。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带给学生一定的新鲜感和体验感,学生也能够积极在课程当中进行参与,让理想中的课程价值得到真正的实现.例如,在讲解《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丑小鸭》等寓言以及故事的过程当中,这些故事都是学生从小耳濡目染的,学生的理解和熟悉程度非常高。所以,在简单进行课文和故事讲解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来进行课本剧的改编。在这一过程当中可以对其中的一些角色和情节进行适当的改编,在表演的过程当中进行评价,看哪组学生改编的更为精彩和生动。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无形当中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高,真正的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
        (六)实行内外结合,培养创新思维
        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应该实现课内和课外的有效结合。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让学生积极运转思维,达到良好的课程开展成效。例如,在讲解《手捧花盆的孩子》一课之后,教师就可以将1+n群文阅读的模式引入进来。比如,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引出两篇也关于诚信的文章和故事。比如《华盛顿砍倒樱桃树》、《诚实的花朵》。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群文阅读,让学生找寻异同点。通过对比的方式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起到一个锻炼的作用。这样就能够在无形当中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具有发散性、灵活性和创新性,达到预期当中的思维培养效果。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相符,达到创新思维这一培养目标。
        结论:综上所述,小学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更好的让教学在开展的过程中有意义和价值,推动学生的全面和综合性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应该利用课题引导、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大胆求异、引导学生想象、转变教育形式、实行内外结合,让创新思维的培养得到真正的实现,推动学生的全面和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陆霞.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与实践探索[J].学周刊,2020(22):77-78.
[2]杨堪旺.刍议小学语文兴趣教学法的应用[J].学周刊,2020(22):113-114.
[3]金瑞兰.小学语文阅读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研究[J].学周刊,2020(22):131-132.
[4]段吉红.绘画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学周刊,2020(22):137-138.
[5]马彦霞.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剖析[J].学周刊,2020(20):125-1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