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人性 悲凉的结局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下   作者:王文芝
[导读]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展示了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人性美——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从而体现出作者精心营造的“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王文芝   100089

摘要: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展示了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人性美——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从而体现出作者精心营造的“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也描写了纯自然力状态下的人性美——生命的高贵与尊严和人类坚不可摧的精神。在学习理解这两部小说基本情节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的结尾,从而引领学生更多地关注两部小说人物性格与命运、人物生活时代与环境、东西文化特点、运用隐喻等方面,并进行对比阅读研究,引发学生对两部小说更深广的文化内涵的讨论与思考。
关键词:《边城》;《老人与海》;结尾探究 ;比较教学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阅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而整本书之所以具有重大的阅读价值,正是因为它不仅蕴含着深刻的睿智哲思和文化内涵,而且在千百年来彰显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共同的情感倾诉和生命追寻。因此,对学生而言,阅读整本名著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丰富人文积淀,而且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拓宽视野、陶冶性情、启迪良知、滋养心灵,从而为个体生命的成长涂上一层绝美的精神底色。正如吴欣昕老师所说:“因为整本书的内容领域广阔,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精神成长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①。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特立独行、别具个性的文学大师,他终生为之构筑的“湘西世界”以其清新恬淡的艺术魅力散发出悠远自然的审美价值②。小说《边城》③如一条澄澈纯净的溪流,缓缓地流淌在湘西一隅,也静静地浸润着学生们的心灵。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④也是学生在高一学期完成学习的一部意义深远的杰作,作品亦描写了纯自然力状态下的人性美——生命的高贵与尊严和人类坚不可摧的精神⑤。学生对书中的名句“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耳熟能详。
       《边城》和《老人与海》这两部中篇小说,人物关系都很简单,从故事发展上看,既没有错综复杂扣人心弦的阴谋算计,也没有悬念迭生出人意料矛盾冲突。两篇文章从篇幅长短、简单的人物关系、运用隐喻等多方面有可比之处,我也希望深入小说结尾的分析来启发学生关注更深广的文化内涵。于是,我趁热打铁,周末布置学生通过课下对《边城》和《老人与海》进行整体思考,找出两部书的异同之处。
        从学生的课后作业上能够看出,学生对两部作品的异同之处还是有许多发现的,如两部作品都是中篇小说,主人公都是祖孙俩,情节发展简单,都是“自然”状态下的人,都塑造了具有人性美的人物形象,结局都有悲凉的色调,也有个别同学发现人物的生存环境较相似,发现两部小说都有“梦境”……但总体上看,较肤浅、很零散、不成系统,而且对于结尾设计的关注几乎为零,对两篇文章运用到的隐喻也几乎未涉及。而两部作品的结尾都表现出作者对于作品创作的独特思考。因此我有意识地引领学生从感知两部小说“温馨而悲凉的结尾”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两部作品的悲剧意蕴与作者生命价值的追寻。
        首先思考《老人与海》的结尾:
        那天下午,露台饭店来了一群游客,有位女士望着下面的海水,发现在空啤酒罐和死梭子鱼之间,有条又大又长的白色鱼脊骨,末端耸立着一个巨大的尾巴,东风在海港外不断掀起大浪,那尾巴随着潮水起伏摇摆。“那是什么?"她问一名侍者,指着那条大鱼的长长的脊骨,它如今仅仅是垃圾,只等潮水来把它带走了。
       “Tiburon,”侍者说,“Eshark。”他本想说说这事的来龙去脉。
       “我不知道鲨鱼有这样漂亮形状这么优美的尾巴。”
       “我也不知道,"她的男伴说。
        在路另一头的窝棚里,老人又睡着了。他还是脸朝下趴着,孩子坐在一旁守着他。老人正梦见狮子。
        引导学生思考:海明威写作惜字如金,为什么在文章的结尾处加入了女士和侍者的对话?
        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在普通人眼中,那条费尽千辛万苦得来的大马林鱼的鱼骨如今只是“垃圾”,毫无用处,只等潮水把它带走了。没有人关心一条大鱼是怎样来到这个地方的,没有人关心一条大鱼是怎样变成鱼骨的,没有人关心这条鱼实际上并不是鲨鱼,而是大马林鱼。老人努力的所有过程、所有坚持、所有价值都被忽略了,“又大又长的白色鱼脊骨”的价值,充其量只是普通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这样的设计无疑加重了故事结局的凄凉,凸显了老人奋斗的孤独寂寞、英雄的努力、信仰无人理解,不可谓不凄凉。
        紧接着引导学生关注:但“在路另一头的窝棚里,老人又睡着了。他还是脸朝下趴着,孩子坐在一旁守着他。老人正梦见狮子。”谁来谈谈老人梦见狮子的含义?有几次?老人都是在什么情况下梦见狮子的?
        学生很快在书上找到:
        第一次梦见狮子——即将独自出海前的那个晚上:他不再梦见风暴,不再梦见妇女们,不再梦见伟大的事件,不再梦见大鱼,不再梦见打架,不再梦见角力,不再梦见他的妻子。他如今只梦见一些地方和海滩上的狮子。它们在暮色中像小猫一般嬉耍着,他爱它们,如同爱这孩子一样。
        第二次梦见狮子——在这以后,他梦见那道长长的黄色海滩,看见第一头狮子在傍晚时分来到海滩上,接着其他狮子也来了,于是他把下巴搁在船头的木板上,船抛下了锚停泊在那里,晚风吹向海面,他等着看有没有更多的狮子来,感到很快乐。那是大马林鱼已经上钩,老人自己充满信心和力量的时候。
        第三次梦见狮子——得到大马林鱼,虽然只是一副鱼骨。



        通过再读文本,学生意识到:狮子代表着老人的青春与激情、光荣与梦想、尊严与力量。梦见狮子是老人硬汉精神的象征,是自身尊严和力量的认可。这也是作者海明威赋予老人精神价值的赞美!从而体会出作者在“迷惘颓丧的社会现实”中塑造的沉入悲观却激扬乐观、面临绝境却勇敢抗争、痛苦孤独迎接打击的硬汉魅力,这样的结局设计有彰显出温暖明亮的光芒。
        在此契机的激发下,学生进一步探究了《边城》的结尾:
        祖父死去后,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
        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远离茶峒的二老傩送会回来吗?翠翠能等到她的心上人吗?”这样开放的结局能够引发学生的广泛讨论。
        大多数学生认为,翠翠坚守着她遥遥无期的爱情,虽然作者说“这个人也许明天回来”,但给人的感觉是二老不会回来了。即使回来,有大老的死横亘在两个人心中,大约也爱情渺茫,佳期难卜;但也有小部分学生认为,二老也许会回来,两个年轻人毕竟爱情很坚定,也很执着;况且二老当时离开茶峒是和顺顺赌气出走的,他曾明确表示要渡船,所以也有可能回来找翠翠;更何况作者也说“这个人也许明天回来”,所以《边城》结局有点凄凉悲伤,但并非绝望。但这样的讨论显然并不够严谨深入,还需要结合文本内容深入思考其性格命运以及人物的生存环境与时代特点。
        通过比较,学生看到:《边城》和《老人与海》都能够看到老人生存环境的日益不利。《边城》中翠翠纯真爱情的阴霾来源于中寨人的陪嫁——一座价值不菲的磨坊,中寨媒人的撒谎和心机也是将翠翠爱情推向不可知的悲剧的重要因素。可见边城淳朴厚道善良的人性已经受到污染了。这种环境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祖父的忧病而死;而《老人与海》中老人83天没打到鱼,只能到越来越远的地方去“碰碰运气”,可见生存环境恶化了。
        更有学生发现了生存环境恶化的深层原因:《边城》中寨人的磨坊和祖父的“渡船”,分别代表了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带来的物质财富、世俗观念和古老、纯净的传统生活方式。而《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把桅杆扛上肩头,孩子拿着内放编得很紧密的褐色钓索卷儿的木箱、鱼钩和带杆子的鱼叉。盛鱼饵的匣子给藏在小船的船梢下面,那儿还有那根在大鱼被拖到船边时用来收服它们的棍子”;而其他的渔夫则用“汽船”“汽艇”“拖网”捕鱼,而且从文中“他们把鱼送到收鱼站,有冷藏车来把它们运往哈瓦那的市场。逮到鲨鱼的人们已把它们送到海湾另一边的鲨鱼加工厂去,吊在复合滑车上,除去肝脏,割掉鱼鳍,剥去外皮,把鱼肉切成一条条,以备腌制”看,小镇已经在经历渔业的工业化进程,传统渔业受到极大的冲击。一些人依靠现代先进的技术迅速富裕起来,而桑迪亚哥这样的传统渔夫则越来越处于劣势。可见不论《边城》还是《老人与海》,老人的生活都面临着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和挤压。
        进而学生发现;两位老人面对困境的表现是不同的——《边城》中第19章中,翠翠说:“爷爷,我真吓怕!”,翠翠怕的似乎并不是晚上要来的雷雨。老船夫似乎也懂得那个意思,就说:“怕什么?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必怕!”可见祖父是从容淡定、顺应自然;而《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则是坚强不屈、斗志昂扬、勇敢自信地迎接挑战、证明自己。
        在关注老人生活环境的同时,有学生指出:《边城》中湘西世界的恬适自然、纯净友善体现出作者沈从文的多种文化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文化的自然恬淡、儒家的仁义担当、湘楚文化的自由率真等,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边城》成为作者构筑“优美、自然、健康的人性美”的理想世界。而《老人与海》则体现出一个人在与自然的抗衡中的内在精神力量。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西方“崇尚力量”的文化。有人认为东方文化“尚礼”,西方文化“尚力”。
        由此可见,名著阅读教学必须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阵地之一。正如特级教师于树泉老师所言,语文学科的人文特征带来语文教学资源的无限丰富和多种可能性。对学生的成长而言,课内内容充其量只是滴水,课外世界则是浩瀚的海洋⑥。这“滴水”不该成为语文学习的限量和禁锢,也不该去提纯和蒸馏,而应该把它融入海洋,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开放感官、翱翔书海、神游八极、感受愉悦。
        因此,我切实地感到,教师要将学生引入到整篇名著中,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人物的完整丰满和原汁原味,也才能够慢慢咂摸出环境对人物的深刻影响。正如鲁迅先生说:“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这才较为明凿”,语文课堂最好不要局限于节选部分条分缕析的解读,而是引领学生进入名著整本书的“海洋”中徜徉、浸润、陶冶、磨砺。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上课时多用心一点,多想一些办法,激发学生名著阅读兴趣,从不同角度来走进经典,从不同侧面品读名著,我们的名著教学一定会激起学生阅读名著的激情,从而领略到优秀文化的丰富多姿,思维水平也可以达到较高的境界。因此,只有重视整本名著阅读,才能够找寻到那些与精神、灵魂、生命、人性等有关的珍贝珠玑。化用“百家讲坛”的语言:走进名著,欣赏多彩生命;感悟经典,提升文化人格。
参考文献:
①吴欣歆 《书册阅读教学现场  》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6.10
②张树霞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文化底蕴及审美价值》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7 
③沈从文 《边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7
④欧内斯特?海明威(著)/李育超(译) 《老人与海》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7
⑤戴芳 《论<老人与海>的悲剧性蕴涵》 作家杂志 2009.6
⑥于树泉 《走进名著:人大附中学生这样读书》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