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体育”的高校篮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下   作者:刘志
[导读] 在以“健康第一”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下,构建高校篮球课内外一体化的篮球教学模式。

浙江省杭州工商大学体育工作部   刘志  310018

摘要:在以“健康第一”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下,构建高校篮球课内外一体化的篮球教学模式。结论认为:篮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可以有效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氛围,有效地改变了高校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培养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有助于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丰富体育课程结构的内容。
关键词:智慧体育;高校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2035》重点部署了在信息化时代要加强智能校园建设、建设一体化智能化的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已成当前高校改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下降趋势、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实施体育教学改革和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的重要改革举措。
        1.研究目的
        研究高校篮球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智慧体育的教学模式,是推进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更好地完善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为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思路,对学生的参与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锻炼进行更好的正面引导,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通过图书馆及学院学术期刊网,查阅了有关高校 体育改革、体育俱乐部、教学论、教学模式、“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等相关的论著和文献 ,全面了解和掌握本课题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
        2.2.2调查访谈法。通过调研国内普通高校以及访谈有关高校体育学科的专家,掌握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践情况,完善体育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教学理念。
        2.2.3逻辑分析法。通过对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地调研,运用逻辑分析法来推进研究。
        3.结论与分析
        3.1“智慧体育”课堂的基本概念与构成内容 
        3.1.1智慧体育课堂的基本概念
        “智慧体育”课堂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用移动学习终端获取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使学生获取体育知识的途径更加广泛,学生的学习更倾向于自主化、个性化和多元化[4]。智慧体育课堂更高效地把高科技的智能移动终端应用于教学之中,从而为课堂教学的管理、课程的实施和学生获取知识服务。相对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智慧体育课堂通过对传统体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创新,从学生需求侧入手,改变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方式,智慧体育课堂要求学生使用现代化移动终端和设备贯穿于课堂内外,可以有效改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体数字化体验,使体育锻炼的过程和结果更加时尚气息。
        3.1.2智慧体育课堂的构成要素
        首先,创新的智慧教学方法。智慧体育的教学方法是智慧体育课堂实施的重要机制保障,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其次,是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智慧教学资源包含学习资源和教学场所、以及教学环境等。好的校园体育氛围是学生运动动机萌生的催化剂,能够更有效的带学生进入自动化的主动学习模式。最后,是智能移动终端。智能终端是指那些对运动过程中或是在一个时期内对运动行为进行有效记录、监测以及感应,对运动结果进行分析和对下一个运动行为预判的设备,如智能运动手环、智能手表等。
        3.2“智慧体育”篮球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理念
        3.2.1“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
        体育课程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智慧体育视域下的高校篮球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也是重点从学生体质健康的干预入手,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学习篮球知识技能的同时,积极进取,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在身体素质方面,力量素质、速度素质、柔韧素质、协调素质得到改善,以及身体形态得到发展;在心理素质方面,面对困难、解决困难更加从容淡定,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能够咬牙坚持、超越自我、顽强拼搏、永不言败、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在社会适应方面,在参加篮球锻炼的同时能够和同学以及老师融洽相处、懂得分享、知道关心他人帮助他人,除此之外能够适应学习、工作、生活以及社会环境。
        3.2.2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理念
        “智慧体育”视角下的高校篮球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更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多样化需求,因学生在身体素质能力上的差异、兴趣爱好的不同、篮球技能水平不同、以及心理品质的不同,他们的个性化学习也是有所区别的,比如身体素质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同学对篮球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需求会多一点,喜欢篮球裁判和体育社团管理的则对篮球比赛运营和临场裁判方面的只是比较感兴趣,技术水平较高的会希望更多地参与到篮球队的训练与比赛去展示自己的风采,喜欢体能训练的同学则会更好地利用移动智能终端把自己的锻炼内容和形式转化为数字化的图像和影像呈现出来。
        3.3 “智慧体育”篮球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构建
        现代学校体育学理论从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对健康进行阐述,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健康的内涵和外延。根据普通高校篮球课程开展的具体情况和特点,“智慧体育”视域下篮球课内外一体化主要有以下三部分构成:以篮球基本和知识技能学习为主的篮球课堂教学部分、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主的课外篮球俱乐部锻炼部分和以提高篮球实战竞技水平为主的运动队教学训练部分。值得一提的是,课内外一体化的每个部分都与高科技智能移动终端密不可分,智慧体育课堂应时代的需求而生。
        3.3.1以篮球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为主的篮球课堂教学
        篮球常规课堂教学是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来完成的,教学形式比较固定,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来向学生传授篮球专项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分组练习和比赛等形式来掌握篮球基本技术的动作要求和战术要求。教师充分了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情况和篮球基本技术能力的情况,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在构建智慧体育课堂的时候,充分利用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和APP对所学知识进行课前的预习和课后完成锻炼任务的打卡,以及通过对运动手环等设备可以对课堂体育锻炼时体现运动强度的心率和脉搏进行有效的监测和分析。
        3.3.2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主的课外篮球俱乐部锻炼
        通过校内篮球俱乐部的社团组织,把校内对篮球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热情的学生和篮球课堂内的学生加以组织,把课内学习的篮球技术动作的练习要求再一次巩固和提高,以及组织一定规模的实战比赛和比赛来初步提高篮球技术动作在实战中的运用能力。值得一提的,课外篮球俱乐部每年都有系列校内的篮球比赛,包括二级学院之间的学院篮球赛、各班级之间的校班级篮球赛、专门针对各学院的女生篮球赛,以及新生篮球赛等不同形式和要求的实战比赛。
        3.3.3以提高篮球实战竞技水平为主的运动队训练
        高校篮球运动队代表的是一个大学生篮球的最高水准,也是高校最优秀篮球人才聚集的地方。参加校篮球队训练的同学需要经过层层的选拔才有资格进入训练,通过对基本篮球技战术能力的升级,校队训练着重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尤其是在制约与反制约的变化中熟练和稳定的运用技战术要求。学生在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中都可以使用智慧体育的移动终端用以监测和记录。
        3.3.4个性化的课内外一体化课程评价体系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与传统课程评价体系相比,主要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进一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形成有效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逐渐养成终身体育的好习惯。评价的结构由篮球课堂教学、课外篮球俱乐锻炼和运动队训练三个部分组成。
        3.4“智慧体育”视域下篮球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特点
        “课内外一体化”最初作为一种教学管理方法的改革,它将学生早操、课外体育活动都纳入到体育教学管理之中,加强了对早操、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对体育教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5]。“智慧体育”视域下的篮球课内外一体化课程设计主要是指利用智能移动终端对篮球课程内的教学活动和课程外的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进行有效组织和监控的教学模式,把课程内外看作是一个整体,在体育教学中以注重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运动能力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这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下可以自己选择、自主练习、自我评价为教学参与的主题。
       3.4.1知识获取途径的多元化
       “智慧体育”视域下课程中基本知识的获取途径比较丰富,既包含了传统的篮球课程中讲解、示范练习的方法,又有新的移动多媒体直观、快速、准确及时的获取信息。一方面是对于知识的预习和提前掌握,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积极性和兴趣性的提高。学习内容的载体是多样化的,比如文档、视频、音频和幻灯片等材料。
        3.4.2学习知识模式的开放化
       学生在课外篮球俱乐部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把动作技能应用于实战中去,智慧体育模式在课内外一体化的学习过程中不受时间,地点和环境限制,将课外自主性学习和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同课程的集中授课活动相结合,在学生自主选择篮球项目进行学习之后,通过完成课程规定的课堂规定学习任务后,可以自主性地选择时间段课外篮球俱乐部的训练和对抗实战活动,形成有参与热度的校园体育氛围。
       3.4.3学习知识过程的数字化
       现代信息技术在移动终端的应用将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充满乐趣的事情,因为老师教学生学,自古至今都学要特别高的专注力和自我约束力。智能化的移动终端设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移动终端设备以及多媒体APP会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参与体育锻炼过程比如体能训练的内容和运动的轨迹进行比较详细的记录和分析,最后形成数字化的音频、视频以及图片资料,学生参与的体育锻炼过程比较有直接的运动获得感和收获感。
        3.4.4篮球锻炼体验的个性化
        通过智慧体育移动终端,对自身体育知识学习和体育锻炼信息进行收集,把自己的锻炼形式、锻炼时间、锻炼强度等信息加以采集和分析,进一步评估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发展水平,获得个性化的用户体验。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高校篮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健康第一”和个性化发展为教学理念,将篮球课堂教学、篮球俱乐部锻炼以及篮球运动队训练有机地统一成为一个整体。“智慧体育”的课程融合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篮球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强了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有效地改变了高校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对学校篮球运动队的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丰富了体育课程结构的内容,完善了篮球课程评价机制的形成,培养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有助于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4.2建议
        在篮球课内外一体化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首先,要加强学校体育课程和课外锻炼以及运动队训练的场馆建设,以及体育场馆使用效率。其次,学校要加大经费普及智能移动终端和设备,让“智慧体育”走到每一位学生身边。最后,学校要重视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的建设,加强评价体系建设,课外锻炼不仅仅是简单的只占体育课整体分数一定的比例,而是像学生每年必须要参加体质测试一样,在校期间每年必须完成规定的课外体育锻炼学分。
5.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2035》[S]. 2019.2.
[2]徐洁.“智慧体育”新型课堂样态实施路径研究[J].体育世界,2018(12):123-124.
[3]窦丽,陈华卫,钱澄.高校“智慧体育课堂”的价值与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11):136-141.
[4]王国亮,詹建国.翻转课堂引入体育教学的价值及实施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2):104-110.
[5]杨华莉,武冬.武术专项技术课“功套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79-85.
[6]尹先平.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J].运动,2017(168):48-51.
[7]马勇.“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优化与创新的策略[J].浙江体育科学,2015(37):79-82.
[8]玉聚成,唐雨等.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运动,2018(185):79-80.
[9]韩松.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我国智慧体育的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16(20):36-41.
[10]刘正,曹宇.智慧体育的伦理审视[J].体育文化导刊,2018(3):149-153.
[11]胡琪琦.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课内外一体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运动,2016(152):31-32.
[12]郑继超.无锡智慧体育产业园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9):113-1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