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我国的小学教育水平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在小学学校管理中应用激励机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促使学生获得个性化和全面发展的要求。因此,激励机制需要受到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学校只有充分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再根据全体教职工的需求,并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学校管理;激励机制 ;措施
引言
学校管理的重点在于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为保证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优化学校管理,合理利用激励机制进行学校管理,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确保教师可以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保证教学效率与质量。基于此,研究激励机制在小学学校管理中的应用非常重要,有助于达到理想的激励效果,发挥激励的重要作用,挖掘教师的潜能,提高学校管理质量。
1小学学校管理中激励机制建立的作用
现代化小学教学管理过程中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是确保整个教育工作能够稳定开展的现实需求。从整个教学管理活动来讲,小学教育是教学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热情,工作态度是整个教学质量的直接反映。通过在教学管理中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教育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对于小学教师来说,他们面对的是自控能力和管理能力更差的学生群体,在教学过程中难度较大,除了做好基础的知识教学之外,还应该全身心的投入到小学身心健康教育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教学任务多重,在很多教师的心中都渴望被学校管理层尊重和认可。基于上述几方面的因素,学校在进行激励机制建设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教师激励机制的建设,利用激励机制能够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动力,引导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打造一支积极向上、教学突出的教学管理队伍,保障小学整体教学质量。
2现阶段小学学校管理存在的不足
2.1理念较为落后
在现阶段的小学学校管理中,我们发现其管理模式是权利大多由校领导一手掌握,权利过于集中。接触学生次数最多的教师却没有话语权。这就导致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低下,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更为严重的是,有些校领导的管理理念较为落后,主要表现为缺乏民主理念。他们没有充分尊重每一位教职工的权益,了解教职工的需求,也没有结合教职工的特点。这就导致基层教师不愿意积极配合校领导开展学校的管理工作。再加上,校领导没有深入学生中,没有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想法感受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忽视了教师的提议与观点,导致教学进度、教学安排、教学模式都缺乏个性与创新。整个学校的管理仍旧以考试成绩与升学率作为核心。这就无法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兴趣,也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
2.2体制有待完善
当前的小学学校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这也是阻碍教学改革与教育长远发展的主因之一。在管理体制的建设中,学校忽略了对激励机制的完善。这就导致大多数教职工缺乏工作热情与积极性,责任心与使命感不足,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价值与作用。这也使得整个教学计划混乱,教学任务艰巨,教学效率低下。此外,由于体制不够完善,管理者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没有切实可行的执行计划。这就导致整个教学环境不理想,从而影响了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
3小学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3.1正激励、负激励相配合
正激励即正面鼓励,负激励即惩罚,负面强化,因而,正激励、负激励相配合的关键与核心就是赏罚分明,通过赏罚分明的方式,发挥激励机制的重要作用,保证激励效果,加强教学管理。正激励、负激励相配合需要注重以下几点。第一,明确正激励的重要作用,通过正激励对教师进行奖励、表扬、赞赏,通过职位晋升的方式鼓励教师进步,鼓励教师学习,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合理利用正激励的方式对教师进行激励。第二,明确负激励的重要作用。通过负激励,对表现不佳、态度不端正的教师进行批评处分、在严重情况下,需要给予开除处分,督促教师进步,规范教师行为。通过正激励、负激励结合的方式,在赏罚分明的情况下,可以加强教师管理,加强学校管理,从而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3.2构建教学过程激励机制
教学管理的核心是教育教学。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教学工作状态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发展。为此就需要通过构建教学过程的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的教育积极性。首先,在进行常规性的小学教育工作过程中,教学管理层应该转变传统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服务意识,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力的教学条件和工作环境,满足新时期教学改革要求;其次,学校的管理层应该放下姿态,和教师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对于教师教学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效,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奖励,关注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通过实施教学过程激励,能够为小学教师提供一个驱动力,保证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开展教学,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3.3实现个体与团体激励的统一
个体是团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个体的发展与团体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要想做好学校的管理工作,学校就要明白个体与团体之间的关系,实现个体与团体激励的统一。学校既要充分尊重个体的主体性,又要不损害团体的利益,最终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首先,学校管理者要理清个体共享与团体贡献之间的关系。在运用激励机制时,学校先要鼓励个体学会贡献,然后制定一个合理的考量指标,去肯定个体的贡献值,激发个体的贡献欲望,给予个体更多的关心与激励。这样才能促使个体正确认识自身在团体中的位置与价值,能够明确自身与团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与优势,并充分利用团体中的资源与条件。其次,学校要明确个体激励与团体激励的主次关系。如果将个体激励与团体激励摆在同等位置,就会挫伤个体或者团体的积极性,无法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因此,在今后的学校管理中,管理者就要明确个体激励与团体激励的主次关系,转变自身传统的思想观念,鼓励全体教职工共同作用、共同促进、共同发展。个体只有在合作过程中,才能取得更多经验,提高自身技能,从而获得全面发展。因此,学校要将团体激励放在主要位置,给予其更多的激励与奖励,来引导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最终提高教学效率。最后,学校还要给予教师适当的激励。激励过重或者过轻,都会直接影响到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因此,在内容、形式上,学校要做到比例合适、分清主次,来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使其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例如,工资薪酬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的热情程度。因此,为了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学校就要实行具有激励作用的薪酬制度。对表现优秀的教师,学校要给予额外的奖励,激发与挖掘教师的潜能,提高其教学质量。只有让学校管理与教学管理密切结合,让全体教师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才能快速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人翁意识,使其在教学中总结规律,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
结语
总之,做好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是确保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保障。因此,教学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将激励机制渗透到教育管理的每个环节,以此来提升教师班主任等教育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大程度的提高小学学校管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滕好栋.激励机制在小学学校管理中的实践运用[J].甘肃教育,2018(13):23.
[2]顾水林.激励机制在小学管理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7(24):7-8.
[3]顾水林.小学学校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有效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6(20):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