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之策略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第7期   作者:张惠兰
[导读] 本文结合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对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进行研究.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下,小学数学的教育模式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目前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重要内容,而小学则是数学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阶段。本文结合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对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小学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最容易对一个人的个性和认识进行培养,而对于小学的数学教学工作来说,数学教师应该根据目前教育的主要方向,对教育观念进行更新,对教学方法进行完善,以此来对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数学核心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经历相应的数学教育之后,所获得的相关数学知识,并且根据这样的教育,来对社会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能力,一般情况下,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数学知识和技能。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基本的数学知识和相关的数学技能,主要指的是需要有能够适应日常生活的数学知识,并且能够根据相关的数学技能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数学核心素养中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
        2、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在一定程度的数学学习之后,能够根据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来对事物之间的数学关系进行观察和解释,并且在遇到相应问题的时候,能够自觉地利用数学方法来从数学方面对其进行思考,这样来看,数学意识与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的联系,而数学意识的培养,除了基本的数学技能之外,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对世界进行思考,具体指的是将数学与相应的事件相互结合,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出旅游的时候说:“今天我们这个团有60人,午餐10人一桌,刚好订6桌。”这样就体现出了一定的数学意识。
        3、数学思维。数学思维主要指的是利用相关的数学符号和图形,来建立空观念,并且对相应的问题,在合适的环境下演绎推理。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数学思维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在掌握相应理论知识的情况下,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来进行数学推测,并且对别人的思维方式进行理解和沟通.
        4、数学语言。利用数学能够简单而又准确地表述相关思想,主要含义是能够利用数学语言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并且能够与他人进行一定程度的数学交流。常见的数学语言主要包括符号和图形,而常用的数学语言交流方式主要包括听、说、读、写。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交流能力,教师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并鼓励学生将数学语言作为交流的主要工具。
        5、数学应用。数学应用是进行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主要指的是利用数学来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根据所学数学技能的不同,所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也会有所不同,除了实际问题之外,也包括数学学习中的各种问题。而数学应用的重点在于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数学的含义和主要目的,养成利用数学的习惯,并且对其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够获得相关的数学应用能力.对于数学教师来说,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当中获得数学知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信息收集的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核心素养
         近年来,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凡事都充满好奇,乐于挑战,喜欢探究未知事物的奥妙。

为此,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这一特点,为其创设问题情境,充分挖掘他们的认识潜能,并鼓励他们不断探索,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素养。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数学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创设小朋友到商店购买零食的情境,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模拟购物情境:小明在购买5角的橡皮擦时数出5个1角的硬币,小红在购买1元的笔记本时数出10个1角的硬币。如此学生便可体会到10个1角便是1元,并且得出1元=10角这一数学常识。与此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换币、取币、付币、找币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其对人民币的了解,并掌握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2、构建数学模型,培养核心素养
         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点在于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锻炼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而非灌输多少数学知识。简单来说,数学模型就是一种数学结构,这种数学结构是以数学思维和特定的假设条件为基础,运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的。数学模型对于锻炼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很大的帮助。为此,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增强小学生的建模意识,逐渐生成数学思维,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效率,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如,教师提出“每吨水的价格是2元,本月小明家使用了13.5吨水,求小明家本月应付水费多少元?”这个问题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题目中的两个数字的具体含义,即单价和数量;之后,提问:“问题求的是?”学生会给出答案:“水费总价。”这时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以上述因素为依据建构数学模型,即单价×数量=总价,这样,学生很快会得出问题的答案。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已学的知识,增强建模意识,教师可以提出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练习,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会有明显的提升。
         3、增强数学技能,培养核心素养
        基础概念是小学数学的核心,其涉及的公式、法则、性质、规则等构成了小学数学知识的基础,而运算、图画、测量则属于数学的基本技能。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认知之后形成数学思维模式,掌握数学概念和结构二者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形成数学思维。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章时,有如下习题:“游乐场中一辆小货车有6节车厢,每一节车厢中可以坐4个小朋友,该辆小货车总共可以坐多少个小朋友?”为了帮助学生解答该问题,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软件给学生播放相应图片,让学生一边观看一边解答问题,如此便可以不断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4、开展实践活动,培养核心素养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因此,离开了实践,数学教学活动也将苍白无力。小学数学开展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有很大作用,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各项资源,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教学。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节课时,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形的东西,一条小细绳,一把剪刀,一支尺子。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测量你手中的圆的周长?学生各抒己见,有的把圆做个记号放在尺子上滚一圈,有的用一条细绳绕圆一圈剪掉多余的部分,然后用尺子量出绳子的长,就是圆的周长。接着让学生动手量一量每个圆的周长与它直径,算一算周长是他直径的几倍,从而得出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种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逐渐理解、渐深化知识点。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紧紧抓住新课改的要求,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7):42-45.
         [2]刘晓萍,陈六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分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6(4):42-45,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