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比例问题的教学方式探究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第7期   作者:李海舟
[导读] “比例问题”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同样也是难点。因此,如何开展高效的比例教学,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就变得极为重要。
        摘要:“比例问题”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同样也是难点。因此,如何开展高效的比例教学,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就变得极为重要。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中“比例问题”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对现阶段小学数学中“比例问题”教学存在的不足进行说明;最后,对提升小学数学“比例问题”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进行分析。以供相关人士的阅读与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比例问题;教学方式探究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对基础知识、技能等,进行掌握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并加强对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一、简述小学数学中“比例问题”的重要性
        对“比”和“比例问题”进行学习,有助于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进行提高,并有利于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1]。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种思维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数学概念过于抽象化,导致部分学生难以对其进行深入了解;为有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教师可以通过“比例”的相关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于数字的敏感度,从而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态度。
        二、浅析现阶段,小学数学中“比例问题”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的目标过于模糊
        当前部分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并严重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与思维的影响,使得“比例问题”的教学模式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是,一些教师的教学目标过于模糊[2]。尽管课程改革后,创新型的教育理念已逐步融入小学教学的方方面面,但部分教师的教学思维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框架内,其教学方式过于陈旧,并通过“灌输”的形式进行教学,这对学生思维意识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进而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而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应是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但有些教师并没有对这一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导致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而无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会产生阻碍作用。
        (二)忽视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面对着不断发展的科技与社会,只有使个人的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才可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会直接将解答方法教授给学生,之后安排学生对这一种解题方法进行机械化的巩固练习,使学生没有机会进行解题创新,这导致学生无法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与理解,并缺乏多角度的解题意识。教师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忽视,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严重缺失,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
        三、分析提升小学数学“比例问题”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一)进行良好的教学铺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教学铺垫与导入,是高质量教学的开端。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做好相关的铺垫与导入工作,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纪偏小,使得其无法对事物进行全面的理解与判断。同时,小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的字面含义无法进行准确的理解[3]。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引导学生,帮助其对涉及到的概念进行理解,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好的接受并掌握教学内容。比如,在对人教版《比例》一章中的“比例尺”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地图中各区域的大小,并向学生介绍各区域的真实大小,帮助学生了解比例的实际应用。此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制作简单的建筑模型,如教学楼。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模型进行测量,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获得教学楼的真实高度?”从而引出“比例尺”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充分调动。
        (二)构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情境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由于数学较为抽象,使学生在理解时存在一定的难度。而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这有助于对学生求知欲的调动。情境教学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数学进行深入的学习。比如,在对《比例》中“比例应用”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构建一个“物物交换”的情景,甲小组有20本数学习题,乙小组则有24本语文习题,乙小组想要用语文习题换数学习题,甲小组提出的交换条件是“4本语文习题换一本数学习题”,那么乙小组可以换到多少本数学习题?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将“语文习题换数学习题”进行数学转换,进而引导学生对比例应用的问题进行思考。情景的构建,将数学问题进行具体化的转变,这有助于学生去探究“语文习题与数学习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可以发现“比例应用”的概念与基本性质;而教师需要利用这一机会,引导学生利用“比例应用”的知识,进行解答尝试,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对比例问题的教学进行深化。
        (三)推进小组合作,在探究中进行创新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各学习小组的合作进行推进,使学生间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的氛围;同时,促进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能够进行创新[4]。比如,在利用《比例》中的知识点去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问题讨论与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法可能多种多样,而教师则需要在对学生进行肯定的同时,将解题方法引回到“比例的应用”,引导学生在扩展思路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比例问题不仅是小学数学中的重点教学内容,也是教学难点。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进行经常性的总结与反思,认识到教学中的不足与缺陷,同时采取相关的调整措施,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善。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改变原有的“单向”教学模式,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钟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方法的初探[J].新课程(小学版),2019,000(006):207.
[2]陈福学.浅析比例知识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012(011):228-229.
[3]王焱烽.把握数量关系,凝练比例思想——以一道六下年级"用比例解决问题"错题的教学改进活动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18,000(013):P.6-7.
[4]许琼雁.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重点和难点的教学探究[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8,000(012):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