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又有教育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实际生活作为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的重要素材库,对知识理解和运用具有重要作用,毕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最后都要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去。笔者就生活教育课程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教育??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其概念、方法、符号等都很抽象,很多学生觉得数学难学。有的学生认为即使了解这些尖锐的数学题,对人生也没有任何意义。当学生对数学有这样的认识时,自然就没有了求学的想法,失去了学数学的兴趣。笔者认为,如果想改变这种想法,就应该利用陶行知老师的“生活化教育”。让学生觉得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现在学习数学对未来的生活有帮助并不是毫无用处。促使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并认为学习是有价值的。怎样才能把生活和数学结合起来?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做一个细心的人。要好好观察数学和生活的关系,大量收集数学素材,结合教材,使普通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数学如何生活化,让生活进入数学,展现数学的美好,成为当今数学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谈了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导入联系生活,使学生兴趣盎然
??新课程的导入是授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导入设计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随着课堂的节奏而来,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认为生活应该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辅相成,教育在任何地方都有,教育是未来生活的基础,教师要想进行新颖有趣的导入,就要与生活现实联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观察物体》中,为了说明人们不仅关注物体的数量变化还关注物体的位置变化,我设计了一个贴近生活的新课导入。首先,我笑嘻嘻地告诉学生,老师关心体重变化,你们关心哪种数量变化?这个问题非常生活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个性化的答案,比如成绩、压岁钱、游戏排名等等。正因为每位同学都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同学们比往常更积极地举手,课堂气氛活跃。我又说,今天提问方式要改革。我走到哪位同学身边,哪位同学就要回答我的问题。提问了几位同学之后,我问道:刚才同学们的目光追随着我的身影,特别在意我站在哪位同学的旁边。之前我们在关注数量的变化,请问现在我们在关注什么的变化?同学们自然而然就说出了位置的变化。
以往教学把教材上的学科知识“告诉”学生而不是让学生“感悟”出来,忽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造成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脱节,把各种符号的逻辑运算和知识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觉得数学就是纯理论,无聊至极。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准确理解教材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教师唯有高度领会教材的编写用意,多方位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才能对教材把握到位,而后有的放矢,结合实际生活,精妙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引入,寓教于乐,做到教师教有创意,学生学有新意。
??二、教法联系生活,使知识通俗易懂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其中“有价值的数学”就是指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联的,能和他们的生活经验有联系的内容。
这些内容可以满足学生未来生活的需要,从而达到新课标要求的使学生终身受益的目的。
那么该如何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呢?数学概念通常很抽象,单靠全班朗读一遍,学生往往一知半解。概念不通,数学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何来灵活运用?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先使用数方格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即让学生将教材翻开,不足一格的则可以按半格计算,让学生数一数这一个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是由几个小格构成的?之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数格子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具有什么关系呢?”这样学生自然能够在问题指导下进行深度思考与探究,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同时有效落实深度学习。
三、实践联系生活,使学生学以致用
??以往的数学教学过度重视已经经过数学处理了的数学问题,学生只要会解题就大功告成。而遇到和实际相关的问题,便没法和数学联系,不知从何下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忽视数学实践活动,应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实践。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自己动手动脑用数学知识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规律出发,全面了解学生,活用教材,才能带领学生主动去感受数学的内涵,体会数学的价值。学生发自内心感觉到学数学是有价值的,就不会发出文章一开始的感慨,才会有动力去学习数学。
?例如,教师在进行《小数乘整数》教学期间,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节课的知识内容,可以通过列出小数乘整数例子来展开分组竞赛,燕子风筝4.50元,小鸭风筝5.65元,蝴蝶风筝6.25元,各种风筝买8个,要花多少钱,看哪个小组算的最快。通过这一方式来激活学生“求生”心理,这样学生就能在求生欲望刺激之下,更加专注的投身于数学深度学习之中,从而有效实现深度学习,而学生则能够在竞答过程中提高自身计算能力与水平。在此期间教师需要注意,虽然深度学习离不开有效教学情境创设,可是在数学深度学习课堂之上,教师若只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却没有考虑到小学五年级学生心理特征以学习情况的话,其创设出来的情境自然无法起到良好的效果,也与小学五年级学生认知方式不相符,最终自然无法实现深度学习,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还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来进行合理分析。
现在的数学教学要求在简单的知识框架和结构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新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让课堂教学变得贴近学生。当数学课堂结合生活教育,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我们的数学课程因此而充实精彩。数学从生活中来,教师把生活知识、经验与数学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就可以让抽象的数学变为具体化,通过形象生动的生活实例,便于学生理解;让数学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高高在上的,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谢玲.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课堂的建构策略[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6(9).
[3]李井书.探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 课程教育研究,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