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习惯培养的新思考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第7期   作者:毕凤
[导读] 一个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科学的方法和坚韧的毅力。本文笔者阐释了“何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何培养学习习惯?如何培养学习习惯?”三个方面的内容。
        摘要:一个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科学的方法和坚韧的毅力。本文笔者阐释了“何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何培养学习习惯?如何培养学习习惯?”三个方面的内容。并对小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学习习惯的倾听习惯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在调研的基础上以在课堂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倾听,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展开讨论,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学习习惯;方法与策略;倾听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拉施里的动物记忆实验表明,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变为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一种行为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越牢固;一个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科学的方法和坚韧的毅力。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学习习惯”:
        一、何为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什么呢?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一种惯性”。而“学习习惯”,是一种在后天的学习活动中形成的趋于稳定的条件反射。在一定情况下,是不需要意志力的介入,不需要努力,不需要监督的,它是自动化的学习行为方式。那么,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呢?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有具体的阐述:“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它是学生素质的基本要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具体表现,也是学习成功的基本保证。
        二、为何培养“学习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在1986年的《全日制小学教学教材大纲》明确指出,“在小学,让学生学好数学,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作为数学教育的重要方面,而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对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具体的阐述。毋庸讳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如何培养“学习习惯”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中指出:知识是理论基础,告诉我们做什么,以及如何而做,技能则是如何去做,意愿是内在的驱动力,表明你有多想做这件事,习惯就是知识、意愿、技能的交集,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以上三种元素缺一不可。现主要针对课堂教学中的数学学习的倾听习惯展开讨论。
        (一)小学生课堂教学中数学倾听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数学学习倾听习惯的养成现状,笔者选择了三个校区,对1-6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下面笔者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倾听习惯调查样表





        调查显示,课堂上很认真听老师和同学发言的平均值比较高,占61%,大多数学生能做到能认真倾听,养成专心听讲的基本习惯,也是尊重老师和同学的良好表现。但数学课中倾听,只听不想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了解学生听了哪些数学信息,哪些数量关系,听懂了哪些分析方法,这些要素很关键。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倾听习惯的方法与策略
        教育心理学家对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听、说、读、写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30%,16%,9%,听是获取知识、实现交往的主要途径。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有效的倾听,笔者结合日常实践经验,归纳出四个方面:
        1.以良好的倾听示范引导学生建立倾听品质
        倾听是一个双向互动的活动,老师善于用微笑、点头这样的表情来反馈,用善意的提醒,有理有据的评价,会对学生勇于表达,学会倾听起到正面引导作用。教师首先要注视发言的学生,用眼神的交流去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其次,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倾听,不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这就是耐心倾听的态度;边听边思考,特别是找出学生的表达中体现出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维品质等,予以简短肯定,这是边听边想的习惯。
        2.以规范的倾听训练帮助学生提升倾听素养
        良好的倾听习惯需要教师有目的的训练,良好的倾听习惯包括注目习惯、耐心倾听、边听边想、正面反馈等。那么作为学生应该如何训练呢?“一看”,看学生是否坐姿端正,注目倾听;“二问”,以问促思,帮助培养专注力,提高倾听的质量;“三评”,遵循由外而内、由易到难的规律,从低年级的侧重规范倾听姿态,到高年级的更加注重边听边想、正面反馈,教师通过评价重心的适时转移,帮助学生最终建立起更为优良的倾听素养。
3.引领学生对信息“再加工”提升倾听质量
        数学课的倾听更需要关注质量,不但需要听清数学信息,更重要的要听懂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听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倾听是知识的“输入”,描述、解释和归纳则是学生对倾听到的信息进行再加工的思维活动——“输出”,有入有出,良性循环。描述意味着在倾听,听后用语言文字如实呈现,是一项用心、富有勇气的理解过程。反思倾听到描述出的信息,发现其中隐含的意义,就是解释。归纳,对教师或同学的发言加以概括或抽象,得出综合性认识,意味着倾听没有停留于被动接受,而是进入了主动的思维加工。
        4.以精准的正面评价催生学生倾听的积极性
        小学生在课堂中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肯定。根据这种心理,经常表扬认真倾听的孩子,树立善于倾听的榜样。“你们看这位同学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他听得多认真啦!”无疑会正向宣扬注目倾听的习惯。“这位孩子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有助于培养学生耐心倾听、虚心好学的习惯。“这位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认可学生自信的大胆探索,可以鼓励学生边听边想,对所听所想进行描述、解释、归纳和加工。这样的评价语,我们可以经常揣摩,反复打磨,以使评价更加精准有效。
        参考文献:
[1]《全日制小学教学教材大纲》1986.8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14.
[3]《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11.15.
[4]《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1989.85-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