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的学科,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最先开辟的科目之一,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是数不胜数,无可替代。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好数学是每一个教育者所沉思的问题。其中,对于小学数学探究问题的设计成为了学生如何学好数学打好基础的关键。所以,本片旨在以认知过程分析为基础去探究关于小学数学问题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素养;问题设计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对教学的活动与方式变得尤为在意。而教学活动也会对学生的身心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基于认知过程的分析,我们对小学数学问题如何设计与应用进行了探索并获得了一定的结论和成果。
1、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要明确、有效、详细
1.1引导并实施学生探索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尤其是小学数学,与我们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以生活问题为导向去让孩子有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课堂的学习也有着莫大的益处。而且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摒弃那些只注重于数学思维结果培养的做法而忽视了对于思维过程的学习。这就要求老师自行去设立情景,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强化他们的动手能力而不单单是智力。
1.2加强数学素养的教育
数学素养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形式,它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认识特征。数学素养在小学中常常体现为数学方法的运用,比如:组合、归纳、联想、集合、对应等等。这些数学方法常常隐匿于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有时候,它常常比数学本身的知识更具代表性和价值性。这就为小学数学问题的出题方法提供了契机。因此,我们在出题过程中可以稍稍侧重于对数学素养的考察,这对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是大有好处的。
1.3对于学生精神与性格品质的培养
我们常常把学习仅仅理解为知识的传送,可它的价值却远远不止这些。一个优秀的“数学人”往往具有很多优良品质,刻苦钻研、坚持不懈、知错就改等等。古往今来,优秀的数学家无不具有这些品质。如何从小就开始培养这些与数学相关的品质,这也是我们设计小学问题时应该深深思考的问题。这不简单是数学教学了,而是上升到了一个素质教育的高度[1]。
2、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中获益匪浅
两千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说法,两千年后的现在,这个说法仍能很好的运用到教育中去。即使是若干年后,它也不会过时,而会永远的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而且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并不仅仅针对于个人,也针对于有共同特点的某个整体。
2.1针对教育太过于死板与划一情况进行整改
老师和学校面对学生人数的日益增多,自然的忽略了个人的需要。我们所强调的教育也是务必要遵循个性教育的原则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面向每一个个体,根据他们的实际,去让他们有着更大的进步。所以在设计问题时可以让老师独立的去和孩子出题,这虽然会加重老师的负担,但对孩子的成长和提高,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2小学数学题型的设计应当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孩子
学生的生长环境、自身特性以及先天性教育都有着不同的差异,因此对他们的教育也不能一概而论。如何去激发那些先天性条件不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也是我们应该去思考的一个问题。在学习速度、难度上怎么去改进,怎么去要求,同时又要注重考试的公平,这也是设计数学题目的一个难以忽略的因素。
2.3坚决杜绝“形式主义”,而理应追求实用性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较好的发展,就要打破教学的专一组织形式,坚决杜绝“形式主义”,而理应追求实用性。日本和德国这两个国家对于分组教学的实践性很值得我们去探索,他们真正做到了“适应个性的教学”。而且老师也往往与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有着较近的距离,这对于全面素质的培养是不可取的。而所谓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是由专一的题型去决定的。所以对于数学问题的设计亟待解决且尤为重要。
3、教育和学习中合理地控制问题的时间与难度
3.1老师把握探究问题的力度
不要过于简单,这会让学生毫无获得感或者骄傲自满。也不要过于困难,这会导致学生失去信心,从而打击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这就让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又会感到学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比如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学习这个之前,你如果突兀的给他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学生们肯定会一头雾水。可如果你在他们完全理解并掌握住了之后,给他们出一个类似于思考题的问题,他们就会有着更大兴趣,因为一元一次的已经满足不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渴求了。这对于后期的学习,也颇有益处。
3.2掌握课堂提问的时机
在课堂上,对于一些问题的提问所含内容较为广泛,所以就常常要求提问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要充分考虑到问题对于学生的难度以及所给学生的时间。除此之外课堂上什么时候去问一个问题也有待考究。如果问的太早,学生知识掌握尚不完全,就难免有点牵强附会的意思,而且还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挫败感。但如果提问的太晚,则这个问题可能就是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和提问的意义。
3.3把握重点和难点,而且不要去做过多的衍伸
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问题提问的意义,它是在于辅助学生去理解一个新的知识点,而后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自行去挖掘更多的知识。我们要引导他们去探寻知识的重难点,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强调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课堂提问的技巧性很多,如何对孩子有益、如何让他们真正的学习到一些东西是我们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此外,课下老师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安排各个活动的进行,旨在去帮助学生个性化的发展[2]。
3.4激发起学生对于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一昧的把知识点直接说出来,再加上老师没有任何新意的讲说。往往会让孩子们失去对知识探索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中应积极开展一些课上活动,使课堂不过于沉寂,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客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自我讨论中、自我表现中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也会对知识点有着更深的记忆和见解。
4 结束语
总的来说,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小学数学问题的研究和设计来提升每一个孩子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正确、高效的设计问题,才能充分发挥认知过程探究性学习的作用。为祖国培养相应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对祖国永远不变的承诺与责任。
参考文献:
[1]王小艳.基于认知过程分析的小学数学探究问题设计与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7,3(15):125-126.
[2]戴艺兰.基于认知过程分析的小学数学探究问题设计分析[J].考试周刊,2018,10(2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