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基于这数样的教与学理念,笔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的进行反思,时时想探寻一种能使师生积极参与、乐于交往互动、致力共同发展的能切实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数学学习方法。经过实际探索,笔者发现这种方法与美国教育家大卫·库伯(David kolb)总结约翰·杜威、库尔特·勒温和皮亚杰经验学习模式提出的经验学习圈理论完全契合。有了这样的理论基础,笔者称这种小学数学学习方法为圆圈学习法。
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圆圈学习法整合教学,能达到举一反三、提质增效的教学效果,为此,特将小学数学圆圈教学方法在班级中具体实施方法作总结归纳,供同行们参考。
一、构建学习圆圈
通过教师的教学,在作业中或学习测试中,每个班上学生数学学习表现都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生学得扎实,有的学生一知半解,有的学生根本不懂。他们知识掌握与能力实践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针对这种情况,许多一线教师的做法通常是进行集中辅导或个别辅导,但是大家会发现其实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实并没有被激发出来,辅导效果不佳。笔者做法是深入调查,对学生在学习中问题进行分析,在课后训练中,教师根据学生成绩状况,按三种等级搭配将学生进行分组,课桌凳摆成圆圈式(每组8到10人为宜,每组学生1个圆圈),每组由学生民主推荐一个组长。组长是一个组的“圆心”,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成员,这样学习的圆圈就构建完成。
二、激活学习圆圈
1.精心制作题卡
按照组成的圆圈,在巩固训练过程中,教师针对所教学的内容和知识点,制作出精心筛选,富有典型性,形式多样,能有效提升知识技能同一类型的训练题卡若干。
2.学生竞赛练习
学生按一定顺序传题卡,并按题卡采用竞赛形式,在同一时间里,看谁解答完成的题目最多。
3.圈内交流互动
规定训练时间到后,圈内互动批改题卡,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批改、纠错、订正,对确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指导、点拨。
4.统计公布训练结果。
小组长对答题数量与质量做好统计,做得既多又正确为优秀。然后各小组长将本组训练完成情况进行公布,教师或班级学习委员统计好各小组完成情况,保存统计资料。
三、升华学习圆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公开圆圈学习训练统计情况,做好记录,适度进行点评,对圈内训练不够理想的学生适时进行鼓励;对优秀进行表扬,并在班级公示,评出每次每个圆圈学习时的最佳学生。然后教师请每次最佳学生谈谈自己的方法,让全班同学学习借鉴,请完成情况较差的同学谈谈自己做得不够好或失误在哪些地方,并说今后该怎样改进,之后教师总结:针对本次训练,提炼出方法技巧,让学生在今后的练习中再加以运用。
如此作适量循环,学生的数学知识技能达到预期目标,学习有了兴趣,乐于力争上游,乐于学习数学。笔者任教二年级一个班数学时,班上有一个转学来的小男孩,转入之前数学基础非常薄弱,学习习惯也不好,常不完成作业,数学考试只能考20来分。通过加入我班一个学习圆圈后,我们首先对他重点进行计算能力圆圈学习训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十个周的实践练习,这个学生能对100以内的加减乘除进行迅速、准确、熟练的计算,建立了学习信心,时常计算还能超过学习圈内的优秀者。我们因势利导,对他继续展开全面圆圈学习训练,在2019年秋全县期末考试中,他的数学从转入时的完全不合格,质变为考了92分的优秀等级。
小学数学圆圈学习法,实质是在教师已经教学了相关数学内容后,学生完成直接经验、自觉反思、内容归纳、应用巩固后,学生的知识技能尚未达到预期目标,再以班级学生组成学习圈,通过循环练习、互助学习、多元评价等方式进行适当次数的训练,使学生的相关数学学习内容达到目标要求,奠定学习的坚实基础,强增学习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提升数学综合能力的富有操作性的有效学习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美国大卫·库伯《体验学习:体验——学习发展的源泉》;
2.教育部《基础课程改革纲要》;
3.罗伯特·E·斯莱文(美国)《合作学习与学生成绩》;
4.吴向丽(中国)《新课程倡导的十种教学策略研究:合作学习》——青岛出版社;
5.王坦(中国)《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出版社;
6.沈权(中国)《现代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探索》——中国教育学刊;
7.庞国斌、王冬凌(中国)《合作学习理论与实践》——开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