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务于“专业+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务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巨大的压力
随着中俄两国间教育领域合作的不断加强。中俄合作办学成为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依托黑龙江大学和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的优质办学资源,采用“专业+俄语”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国际化、复合型、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着力培养精通俄语、掌握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专业知识、熟知俄罗斯国情、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对俄综合专业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院共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物理学、生物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学和法学6个本科专业。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和俄语课程,学生从零起点学习俄语,采取小班制、一周6天制授课及晚自习答疑制。每个专业学生平均周学时达30学时。已完成了六届近1000名学生的培养计划。这期间,作为学院的教务工作人员,完成了近70000学时的课程的编排、考试安排、成绩录入、成绩排名、成绩复核、试卷和成绩管理、毕业论文答辩、论文审核、毕业学分核算、教学活动开展、教师综合评价、教师工作量核算、特色学业导师工作、学生特色俄语比赛等大量复杂的工作。由于工作量大、忙累、繁琐,教务管理人员工作时间也不固定,经常利用业余休息时间完成工作。特别是课程门类很多、涉及与中俄双方任课教师的沟通及多方面的协调,需要教务员高度认真负责、严谨细致。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经验,积极争优。
综上可见,学院教务员完成了大量的教务工作。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机遇与挑战。
二、国际化教务工作是教学工作和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保证,是中俄双方学院教务工作顺利开展的坚实桥梁
中俄学院作为全国十七所试点学院之一,经过八年的建设和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放眼取得的成绩,回顾走过的历程,值得总结和思考。
成立之初,为了突出学院独立试点特色。学院所有工作采用单独管理模式。教学院长由院长亲自兼任。教务员1人,负责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全部教务工作。学院课程、考试、成绩管理等一系列教务工作并未并入学校教务管理系统,而是均采用比较原始的人工电脑编排、存档方式。中俄双方学院领导定期会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培养现状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教务员就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理、翻译、存档工作。每学期末按人才培养方案安排下学期课程,人工编排、电脑制作中方课程表、教师个人课程表、学生课程表、学生名单。
由于学院在课程、考试、成绩管理、毕业答辩及审核等教学全程采取中俄联合人才培养的方式,且是涉外学院,因此教务员既要熟悉教务工作流程,还要熟练运用俄语与俄方教师沟通。学生在读期间前一至三学期重点强化俄语,从第二学期开始,开设中方专业基础课程。第四学期开始,开始接触俄方专业课程,其中50~70%的专业课程由俄方教师来华授课、指导实验。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消化俄方专业课程知识,所有俄方专业课程均采用录播室授课方式,全程录播,所录课程资料传至中俄学院网站资料下载专区,供学生日后复习使用。
期间,教务员收集俄方教师工作材料,授课方案、课件存档,为俄方教师排课、提供学生名单、安排考试、监考、核算俄方教师工作量、办理银行卡、手机卡和协调解决俄方教师遇到的其他难题。
自学院成立八年来,教务员完成语言和专业共70000多学时的课程编排及相关教务管理工作。接待来华授课俄方教师约1000人次。完成上千场笔试、口试、机考、考查、补缓考等课程及学生重修认定工作。
尤其是在学生成绩管理方面难度很大。学生成绩分中方课程成绩、俄方专业课成绩、实验成绩、公派留学学生国外学习成绩四部分。由于未实行系统管理成绩,所以成绩核算需要教务员人工进行电脑录入、更新、核算、汇总、排名。
另外,学院的毕业答辩采用中俄联合答辩。第七学期中期,教务员便开始组织学生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撰写中俄文论文。第八学期进入毕业学期,通过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对学生论文进度进行监督、通报。按学校相关规定组织中俄方教师进行论文答辩,公布答辩成绩、归档并上报答辩材料、评选优秀论文。为确保学生顺利毕业,教务员对学生毕业论文严格把关,一一审核,督促学生更正。同时对毕业生双学位毕业学分进行核算及上报。六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9%,其中保送、考取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生近500人,国内外在读博士近30人。可见,国际化教务教学工作的特性和人才培养的成果显著。
三、学院的教务教学管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教务管理人员管理学院双方各专业负责人适时修订的教学计划。规范了任课教师的管理制度、改变了课堂教学形式、加强了俄方课程的考风考纪、严格完备了教学资料的存档。通过上述相关工作的改革和努力完善,学院的教务教学工作已经初显成效。学院现已将中方课程、考试、成绩管理并入学校教务系统,进行统一化管理,便于课程信息及教师工作量准确化。
但教务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俄罗斯老师在哈授课时间不确定性、在哈授课时间短,加上外籍教师不懂汉语,无法进行成绩录入,以及公派归国学生的成绩录入及管理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力求管理系统化、智能化。
经过逐步改革,教务工作不断呈现出办公系统自动化和课程管理体系网络视频信息化。其中,俄方专业课程录播资料的存储及利用意义重大。教务员根据俄方教师的授课时间,编排录播课程,将所录课程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储备,传至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网站主页,并适时进行更新。既有利于本院学生更好的复习,也便于校内外喜爱用俄语从事专业的人士学习。既保存了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为辅助教学、搭建中俄教学科研一体化平台提供了便利。为了使课程不重复录制,且节约录课教师和教室资源,故将原有已录课程,重复开课后,改为多媒体授课。另外,针对个别需要使用互联网统计数据的课程,教务办将统一协调,保证课程顺利完成。
疫情期间,学院停课不停教,中俄方课程授课、考试、毕业论文答辩均采用线上方式。虽然初次尝试,但效果显著。学院多年的教学管理工作,逐步从人工化向信息化转换,积累了大量经验。这为今后的教务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减少了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精准性。
(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项目编号:2018C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