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受复杂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的影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出走、抑郁、校园犯罪等现象愈发多见,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辅导员;心理健康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大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丰富的物质环境、复杂的舆论环境、开放的校园环境都在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心理成长。高校大学生多处在由少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迷失自我。高校辅导员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对社会有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题中应有之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辅导员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探索加快加强大学生思想价值观教育的践行路径。
一、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作为高校辅导员,是熟悉掌握大学生在校生活学习情况的第一人,是学生接触最多、最容易建立情感和信任的老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辅导员必须做好的功课,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所在。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采取的方式和行为表现对于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高校大学生所处的年龄层次较容易受到社会环境、舆论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校园环境的负面影响,不能通过正确的方式消解不良情绪,从而产生较多问题心理行为。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知识储备,加强对于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将心理学沟通技巧和方法渗透到思想教育中去,形成良性教育,引导学生从心理问题的深渊走出来,培养学生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做到真正的育人成才。
二、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其心理活动及行为过程大致处于一种平衡协调的状态,这种理想状态是一种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正常状态。心理健康的发展受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幼年原生家庭的影响较为深刻。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无法在社交、生产、生活上与他人保持良好的沟通或配合,面对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采取非常规或极端行为处理方式。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单单是心理疾病,更多的是由生活琐碎事件引起的心理困惑,比如人际关系、集体生活、感情困惑、社团班干、学业就业、考研考公等问题引发的心理问题。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心理育人的优势,明确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并给予有针对性的、及时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
1.重视心理问题,进行早期干预
辅导员在开学之初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行为的早期识别。第一,掌握学生的基础信息、家庭具体情况、个人成长报告,结合学校心理测评结果建立新生档案。第二,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比如多进宿舍、进课堂、进食堂、开新生班会,参与学生QQ群、微信群交流活动等观察并发现学生的心理情况。第三,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及时准确地获取学生心理动态。第四,拓宽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服务途径的认识,让学生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减少心理恐慌。第五,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性格孤僻学生、情感困惑学生、逃课旷课学生,根据心理健康评级分类,帮助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疏导。第五,公开辅导员联系方式,开放沟通渠道,鼓励同学们向自己倾诉、表达,引导学生主动求助的能力,及早发现心理问题学生并进行早期行为干预。
2.普及心理知识,开展心理育人活动
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辅导员要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心理问题学生走出困境。既要重点跟踪关注有躁狂、抑郁、自闭、自杀倾向的学生,还要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增强抗压能力和心理复原能力。第一,通过开展班会向同学们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让同学们对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正确的认识,降低“病耻感”,从而愿意接受心理辅导。第二,根据不同的班级情况组织集体心理健康活动,比如和同学们一起参与心理健康小游戏、开展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心理健康征文比赛、和谐宿舍评选等多样化的活动,舒缓学生的社交压力和心理压力,增强学生的集体感、参与感、存在感,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第三,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室的活动,借助专业教师的力量协调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必要时借助专科医院的力量,和学生一起渡过难关。
3.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界限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的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实务性工作[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
2 方苞. 关于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 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17,(3):263-264.
3丁敬耘,刘明波,朱艳.构建和完善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考[J].心理辅导,2015,(11):85-88.
作者简介:
王尊,1992-,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郑州财经学院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李润蕊,1993-,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郑州财经学院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但大部分辅导员并非是心理学相关专业,受专业知识水平的限制,在心理育人的过程中要把握好界限。第一,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注意保护学生隐私。辅导员办公室往往是多位老师一起办公,吵杂的环境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建议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事先要与学生协调好时间,尽量保证沟通环境不受干扰,也能最大程度地尊重和保护学生个人隐私。第二,明确心理育人的角色定位和能力界限。辅导员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正确引导和激励学生,是工作的职责需求,但与此同时还应该与学校、学生监护人取得必要沟通和联系,无权私自给学生提供诊断和治疗。当遇到超出心理辅导范畴、能力无法胜任的案例时,要第一时间转介给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师或专业医疗人员进行有效辅导或治疗。第三,保留适当的自护意识。辅导员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但是在进行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应了解相应的法律知识,以规范的权利、义务和职责保护自己,避免做出与法律法规相冲突的事情,为心理育人工作保驾护航。
三、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素养
辅导员要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学习补充心理学专业知识素养,掌握心理健康辅导的方法和技术。第一,积极参加学校的心理健康培训,定期接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业指导,了解不同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发展规律,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第二,学习心理咨询的沟通技巧,提高观察能力、共情能力,与学生建立持续性的辅导关系,找到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突破口,这样才能准确判断学生的状况,做好预防及应急措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第三,辅导员应做好心理育人工作记录,善于从现实案例中总结方法,不断反思,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产生不同的沟通和辅导方案。比如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时期大学生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设立不同的辅导内容:人际关系辅导、宿舍关系辅导、班级凝聚力辅导、情绪调节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就业创业辅导等,从而提升辅导效率。
总的来说,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政工作的重要一环,与高校的持续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开展好心理育人工作需要辅导员能够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素养,切实解决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实际困惑,培养合格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