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既是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展,更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方法。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二者整合的有效性,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环境;有效整合
【正 文】信息技术以它独有的开放性、综合性以及无与伦比的丰富信息量和传播速度,冲击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要求师生从语文知识的片面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人格完善的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以及“三通两平台”工程的实施,学校信息技术环境得到了构建,下面,我就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与大家分享。
一、运用信息技术的视听效果,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趣
从教学心理学中和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学生处于自由、放松的学习氛围,他们会积极高涨的思考和学习,他们的智力才会得到最充分的开发,学习的积极性会充分调动起来。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只能依靠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游戏等来认为的营造。而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和学生都能在轻松、愉悦地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由于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局限,学生对西沙缺乏感性认识。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立即将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一条条五颜六色的鱼在眼前游动起来: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同时,美轮美奂的视频动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教师加以恰当点拨,巧妙引导,再来品味“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一句,就水到渠成,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西沙群岛的富饶、美丽,再让学生根据课文描写,进行口语训练,有了音像俱佳的画面,提起了学生说话的欲望。整堂课,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效果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所望尘莫及的。
二、信息技术提供丰富多彩、自主选择的阅读材料
人因个体差异而需要“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这是让人人获得良好语文教育的前提。这种差异导致的原因就是由于学生个性、情感、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而致,他们对阅读材料,特别是课外阅读材料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以往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或者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很少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材料。其实,从语文阅读的角度看,存在有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内容和形式相近的文章,如果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阅读材料的话,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一定会提高。信息技术以超文本链接的形式呈现,同一主题或同一形式下可以有多种选择,阅读者可以根据兴趣和目的自由选择链接的方向和分支。这样,就可以充分满足学生自由阅读的需要。如学习《赤壁之战》后,我们可引导学生在网上阅读《三国演义》。有的学生阅读战役采用的战略、计策;有的学生阅读有关曹操、周瑜、黄盖的人物分析及评价;还有的阅读与此战役相连贾的三国故事,学生个个兴味盎然,各获所需。
三、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国著名教育孔子曾告诉我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于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多么重要。事实证明,激发兴趣就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重要、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而开展信息技术教学,首先就是以多媒体为硬件支撑的,多媒体的强大集成功能,通过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多样而丰富的直观刺激,让学生对这些具体形象的事物产生学习兴趣。应该说,这是非常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获取和建构,有利于知识的存储的。这无形中就是利用了信息技术来创设语文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学习。在美好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品味语言文字,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语文学科历来是让感到枯燥的一门学科,同时其能力的提高又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见效比较慢。学生对语文学习往往没有兴趣,缺乏动机,但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使这一现象大为改观,能使知识活化、具体化,同时还能创设一些文字无法表现的情境,实现多方的人际与信息互动,而且,其资源具有无限丰富性,如果能够提供给学生合适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将会大大提高。例如,我们在教学《太空生活趣事多》这一课时,可以用三维的宇宙星宿的影像来导入新课,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多媒体教学立体式的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足以让学生激起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创造力。
四、信息技术提供适时参与、展示才华的平台
语文能力的培养,既需要我们落实到教学过程中,也需要让学生充满自信地自我培养,而信息技术的展示平台,就可有效培养学生学习自信,更能促进他们进行语文能力的锻炼。在班级主页上,建立一个语文实践活动展示台,让学生可以随时将自己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的作品,如一篇习作、一幅好字、一幅绘画、一张手抄报等作品提供到展示台上,网站系统自动记载发布时间、作者姓名、年级班级,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对已提交的作品进行阅读、点评,可以通过论坛、留言栏等与同学、老师讨论交流。对于浏览量大,成绩较高、作品质量好的作品,我们可以推荐到校园主页学生作品栏目下,供全校同学欣赏。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发布后得到众多师生的点击阅读,成功喜悦油然而生,学生创作的兴趣和乐趣也就得到了极大地激发。我们还可利用校园主网或班级主页开展写作比赛、讲故事比赛、各种知识大赛,进行好文章、好作品评比,让家长也参与到评比活动中来。这都有利于形成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进而形成一种风气,一种氛围,一种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由发展的人文环境。
信息技术中的语文学习,突破了狭小的教室空间与短暂的课堂时间局限,学生由外部剌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在信息技术提供的广阔的信息空间里自由驰骋,智慧的火花、创新的灵感也会随之喷涌而出。与此同时,教师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交流成果的舞台,让他们尽情享受经过努力取得的成功快感。这都是传统手段也不能具备的,这既是信息技术的优势,也是我们语文教学改革的下步探求。
参考文献:
[1]郑宏玲,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
[2]张立今,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分析[J].学周刊,2015年。
[3]高建华,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分析[J].课外语文,2016年。